2021年,醫療AI影像領域跑出了多個準IPO企業,并且最終有一家企業成功IPO。不過,另外一個同樣備受資本認可的AI制藥賽道,同樣也傳出了企業上市計劃,比如2021年8月傳出獨角獸企業晶泰科技秘密赴美上市的消息,但因為涉及醫療信息數據,晶泰科技不得不暫停美股IPO從而擁抱港交所。
此后兩年,資本市場急轉直下,醫療AI企業也不再是那個市場寵兒。2023年,醫療大模型雖然吸引了很多關注,但這更多像是大公司之間的狂歡。當前,醫療AI賽道急需新勢力,作出巨大突破,改善資本市場的悲觀情緒。
2023年11月30日,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正在嘗試通過自身努力,改善醫療AI行業資本困局。誠然,市場上對于晶泰科技的質疑聲依然不絕于耳,但對于醫療AI這個賽道來說,依然需要更多像晶泰科技這樣的企業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為行業博得一個新的出路。
市場的看好與看衰
早在2015年,溫書豪、馬健、賴力鵬三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就合力創建了晶泰科技。不過相比較影像AI而言,AI制藥和消費者更遠,因此晶泰科技的名聲在市場之間并不響亮。
晶泰科技是一個垂直度很高的AI制藥公司,主要業務有兩個:一是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提供橫跨藥物發現及研究全過程中不同模塊的解決方案;二是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2023年上半年,這兩個業務線收入分別貢獻3609.6萬元和4387.1萬元營收。
在創新藥領域,有一個大眾熟知的“雙十理論”,即研發一款創新藥至少需要花費10億美元,和10年研發時間。根據Tufts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新藥研發的成本已經從10億美元增加到了26億美元。這背后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醫藥研發的難度也在變高,臨床Ⅰ期至批準上市的成功率已經從23%下滑到了12%。
降低成本和提高成功率,已經成為藥企們都在探索的方向。其中,將研發服務提供給第三方研究機構和托付AI制藥是當前的兩個備受關注的方向。
2022年,中國CRO領軍企業藥明康德總營收393.55億元,同比增加71.84%;歸母凈利潤88.14億元,同比增長72.91%,并且有望在2023年再創新高。
借助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與云計算技術,晶泰科技研發了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能準確預測藥物的多種重要特性,除早期的晶型外,現在還包括活性、成藥性、毒性等指標,從而綜合加速藥物臨床前研究的效率與成功率。理論上,AI制藥的市場潛力巨大。
正因如此,晶泰科技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2015年到2021年間,晶泰科技完成了8輪融資,金額累計約7.32億美元,吸引了包括了紅杉、MiraeAsset、Alphabet、騰訊及中國人壽等眾多資本。
雖然醫療AI一直被認為是最好的落地場景,但是在實際的商業化上,進展并不如預想的那般順利。藥廠在與AI制藥企業的合作當中依然謹慎,研發數據是藥企的核心,對于這部分數據是否開放給AI制藥企業依然謹慎。百萬元的訂單在業內已是高價,而絕大多數AI制藥企業一年接到的訂單也屈指可數。
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分別收入0.36億元、0.63億元、1.33億元及0.8億元,對應的凈虧損數額分別高達7.34億元、21.37億元、14.39億元、6.20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高達13.85億元。
自2017年就開始與關鍵客戶輝瑞達成AI新藥研發合作關系,到2023年已有100余家客戶,多年未有藥物進入臨床試驗,是晶泰科技最大的問題。相比較已經證明過自身價值的CXO企業,AI制藥依然需要一個機會證明自己。
當前,晶泰科技依然有望在未來證明AI制藥的實用性。比如早在2019年12月,希格生科集團就已經與晶泰科技達成了戰略合作,進行藥物發現解決方案領域的合作,從而研發創新靶向癌癥藥物。不過,無論是這個合作也好,其他方向的合作也罷,都需要放到時間維度。
招股書顯示,晶泰科技的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2990萬元、3880萬元、6610萬元及人民幣3310萬元,分別約占其同期總收入的83.9%、61.8%、49.6%及41.4%。這些大客戶都是晶泰科技未來翻身的基礎,也是無限可能的基石。
成功IPO將為行業和自身重振信心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晶泰科技在全球人工智能賦能的藥物研發公司中融資總額排名第一。對于晶泰科技的一個巨大打擊就是,遇到了資金困境。自從2021年以來,已經連續兩年未有新的資本入局。
伴隨著研發投入和底層科學算法的提升,晶泰科技已經吸引了七百多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加入,2022年研發投入已經高達3.59億元人民幣,一般行政開支也達到了2.04億元,直線增加了晶泰科技的壓力。
回想2017年,剛剛完成3.8億元融資的依圖科技,信誓旦旦地殺入醫療影像AI領域,哪怕頭頂AI四小龍的光環,最終在資金壓力下,也無奈拋售依圖醫療求生。如果無法解決資金問題,高昂的研發和行政投入,也將拖垮晶泰科技。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業務發展的不順,很有可能會帶來內部的動蕩,從某種層面上也是公司向員工傳遞而出的焦慮,也是前期發展過于順利埋下的隱患。
在知乎上一個名為《在晶泰科技(XtalPi)工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帖子中,對于晶泰科技公司和內部氛圍并不友好。比如,網友鑄鋒哪怕離開半年,對于其曾經共事過的同事依然無比厭惡;又比如網友胡巴,對于公司整體發展不順心生厭惡。
特別是進入到2023年下半年后,醫療反腐也是晶泰科技不得不面臨的現實。雖然本職業務是新藥研發,但無論是研發的過程,還是后續臨床準備工作,都是無法繞開醫療環境的。或許加入晶泰科技之前,很多人意識到新藥研發需要時間,但進入后又難以接受。
在深潛atom看來,晶泰科技也好,員工也罷,如果還抱有AI制藥可以復制互聯網發展軌跡的期待,最終都會反受其害。資本的冷靜也好,業務的不順也罷,當前晶泰科技面臨的種種,都在教他們什么叫做醫療。任何想要改變醫療的人都將被其改變,重新認識醫療和制藥對于晶泰科技或許是件好事。
資本尚未完全拋棄AI制藥,但需要企業腳踏實地。比如,由晶泰科技早期孵化的劑泰醫藥,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完成兩輪融資,融資總額1.5億美元,劑泰醫藥用AI做小分子制劑開發,最快的管線已進展到臨床三期。
2020年到2023年6月底的負債總額分別為35.98億元、79.86億元、96.26億元和104.28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71.87%、182.25%、223.02%和244.44%。毫無疑問,看不到營收規模化增長之前,這一數據還將持續增加。登陸港交所科技大大緩解其債務壓力。
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推出了支持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募資的18A,使得研發型醫療科技企業登陸二級市場獲得資金支持。2023年3月更是擴充了18C章,為“特專科技”公司赴港設立新的上市渠道。這對于晶泰科技來說,都是巨大的利好。
2021年7月,IPO前最后一輪D輪融資時,估值達19.68億美元,成為了獨角獸企業。按照當前港交所對于醫療科技企業的認知,或許晶泰科技無法達到最高估值,但對于其獲得融資還是有巨大的幫助的。
現在,在一級資本市場遇冷的當下,眾多AI制藥企業都遇到了生存壓力。而投資人也好,創業者也罷,或許也都擔憂IPO后紙面財富的下跌。足夠的現金流才是支撐新勢力活下去的核心,成功登陸股市,就意味著企業可以有更多渠道獲得現金,對于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或許,伴隨著晶泰科技的IPO,也將打破一眾從業者和投資者的“玻璃心”。畢竟,創業這件事情,本就是一往直前,原地踏步就是慢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