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面,銀行是離錢最近、也最容易賺錢的機構。但其實,國內的股份制銀行正在壓力中前行,賺錢能力在下降。
表現在業績上,股份制銀行普遍出現“營收下降”“凈息差收窄”等難題。透過10家A股上市股份制銀行的2023財報,可以發現有三家銀行的業績具有代表性:
平安銀行的營收下降幅度最大;
招商銀行的資產規模最大,但營收也在下滑。
浙商銀行是唯一一家營收同比增長的銀行,但房地產風險在上升。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根據最新財報來看,三家依然在延續著去年的趨勢。有銀行掌舵人公開表示:
“要過緊日子”。
“緊日子”背后的關鍵原因是什么?各家銀行面臨著何種困局?又該如何解決?
“靠息賺錢”,難上加難
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的賺錢能力呈現分化態勢。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9日,共有42家A股上市銀行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業績報,營收同比下降的銀行約為15家。其中,招商銀行營收864.17億元,同比下降4.65%;平安銀行營收387.7億元,同比下降14%。
電視劇《繁花》中,爺叔跟阿寶傳授生意之道時表示,做生意必須要有本錢。對于銀行而言,要擴大生意規模也必須要有本錢。這個本錢就是營收,主要來自兩個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的部分,說白了就是貸款利息減去存款利息的差額。
比如,2024年一季度招商銀行利息收入占比超過六成,平安銀行和浙商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高達八成,絕對的營收主力軍。
然而,相當一部分銀行的利息收入在下滑。比如,一季度招商銀行凈利息收入520億元,同比下降6.15%,平安銀行凈利息收入1179.91億元,同比下降9.3%。
銀行利息收入下滑背后,既源自被動受宏觀經濟影響,也源自主動調整業務。
首先,銀行靠利息創收的難度越來越大。
去年,銀行凈息差(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規模)降到了二十年來最低水平,貸款利率已降至歷史低位。在此形勢下,包括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頭部玩家“靠息賺錢”的難度也在加大。
招商銀行在一季度報中就表示,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及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影響,疊加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新發生業務收益率同比下行,導致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
另外,一些銀行本身也在調整業務結構,應對潛在風險。
在凈息差持續擴大的周期里,平安銀行推出了很多“三高”業務(高利率、高利差、高風險),獲取了較多收入。然而,當凈息差持續收窄,高利率業務也難以維持高收入,平安銀行必須削減這部分業務,避免發生“破窗效應”。平安銀行管理層也坦言,收入下滑的部分原因在于主動管控了高收益、高風險業務。
相比平安銀行,浙商銀行之所以能夠實現營收增長,主要源自拓寬了非息收入,緩解了息差壓力。
今年一季度,浙商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18.18億元,同比增長0.61%;非利息凈收入65.89億元,同比增長63.34%,非息收入貢獻了主要的營收增量。
不過,銀行天生是跟收益和風險打交道的。浙商銀行實現營收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潛在的風險。
當前房地產業持續下行,許多銀行都在降低房地產貸款風險,浙商銀行反而呈現相反態勢。從2021年到2023年,浙商銀行貸款中的房地產業不良率從0.62%上升2.48%,成為該行貸款第二高的行業。
另外,浙商銀行的前十大貸款客戶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和第十大借款人均來自房地產業,金額比重最大。
隨著房地產行業壓力的加大,浙商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或將持續上漲,這意味著其地產風險還沒有出清,不確定性仍較大。
幸福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未來隨著息差收窄、地產壓力的持續進行,各家銀行都面臨著各自的難題,預計還會紛紛過上“緊日子”,穿越較為較難的周期。
為了更加順利地穿越周期,推進零售業務成為銀行共同進軍的方向。
轉型零售的困局
過去一段時間,很多銀行力圖通過布局零售業務,突破傳統經營的困局。2022年,58家上市銀行的零售業務營收占比高達45.61%,布局零售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是因為,零售業務具備多種優勢。比如,零售業務具有低風險、高收益、穩定增長、客戶黏性高等特點,能夠提升資產質量和收益能力;零售業務還能吸引更多的低成本存款,優化銀行負債結構。另外,零售業務也能提供更多的中長期資金來源,幫助銀行平衡資產負債表。
眾多銀行當中,招商銀行最早提出向零售轉型,其在2004年就將零售作為發展重點,如今成為公認的“零售之王”。平安銀行則被冠以“零售新王”,2023年其零售金融業務的營收貢獻占比高達58.4%。2021年起,浙商銀行將大零售板塊定位為第一板塊。
不過,從最新財報中可以看出,三家在零售業務上存在不同的下滑趨勢。
零售業務中盈利最強的部分,就是信用卡和個人貸款業務。截至2023年底,招商銀行信用卡流通卡數量為9711.81萬張,相比2022年底減少了560萬張,下降5.44%。這也是招商銀行信用卡流通卡自2021年漲到1億張之后,首次跌破億張。
平安銀行和浙商銀行的零售業務,也碰到難題。
2023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營收占比雖然高達58%,但利潤占比只有11.89%,而2021和2022年的利潤占比分別為59.2%、43.6%,可謂斷崖式下降。
另外,平安銀行的消費貸、信用卡等多個跟零售有關的板塊,都出現下滑趨勢。比如,今年一季度平安銀行消費性貸款余額5107.20億元,較上年末下降6.3%,信用卡應收賬款余額4829.74億元,較上年末下降6.1%。
事實上,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出現下滑,核心原因在:
客戶。
在年報中,招商銀行解釋信用卡流通卡發行數量下降,主要源自新戶獲取規模下降。平安銀行則表示,要“調優客群結構,加強優質客戶獲取,著力做大中低風險客群”。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企業的終極目的就是創造客戶”。對于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金融企業而言,實現收入增長、降低不確定性的核心指標,其實也是能否創造更多的客戶。如果新客戶增長放緩,業績自然會受挫。
中國的零售銀行市場,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時代。對于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金融企業而言,當下應該把經營思維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為“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體驗放在首位。
有些銀行,雖然實現了零售客戶的增長,但利潤卻沒有跟上。2023年底,浙商銀行零售客戶較年初增長超30%,但是零售利潤貢獻度卻暴跌到0.17%。縱向對比,2021和2022年其零售利潤貢獻度分別為26%、11%。
這背后在于,2023年浙商銀行零售業務的業務及管理費為45.39億元,相比2022年增加了15%,但是零售營收僅增加了約2%。也就是說,收入增速沒有跟上成本增速,導致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總體上看,三家銀行要提振零售業務、穿越不確定性周期,必須攻克“挖掘客戶和降本增效”兩大難題,這也是大部分股份制銀行都在面臨的難題。
數字化,則成為眾多銀行嘗試解決難題的利器。
數字化能否成為破局利器?
如今,數字化時代正滾滾來襲。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披露的數據,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估計會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10%左右。
數字化的觸手,也在向銀行業深處蔓延。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202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筆數達4914.39億筆,同比增長9%;離柜交易總額達2363.82萬億元;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3.86%。
銀行用戶獲取服務的渠道,正在從線下逐漸轉移到線上。并且,數字化正在重塑銀行原本的經營方式,在“用戶體驗和降本增效”上發揮出巨大作用,從而能夠提振銀行的零售業務,進而推動其穿越“過緊日子”的周期。
零售客戶群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十分差異化——不僅數量多、地域覆蓋廣,而且在職業、經濟能力、金融需求上都存在不同特點。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無法分析海量的零售客戶數據,也難以實現有效的分層、分級管理。眾口難調和數據能力落后之下,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提升零售用戶體驗。
數字化,則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最佳利器。
通過數字化技術,銀行能夠實現客戶全生命周期管理,進而提供差異化和定制化的服務,然后滿足客戶多維度的需求,提升他們的服務體驗、黏性以及忠誠度。
可以看到,不少銀行在數字化上加大了投入。2023年,招商銀行對其AI能力及多個服務模塊進行整合,引入基座大模型進行私有化部署和訓練,目的就是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
平安銀行也在使用大模型技術,革新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比如,打造行員和用戶的Copilot,革新人機交互方式,提升傳統軟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不過,對于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而言,僅僅在技術方面進行投入還不夠。
數字化改革,本身應該是一項從內到外的系統工程。銀行除了要在技術上革新,還要用數字化的思維方推動產品的跨界融合,構建起全方位的服務平臺,將產品融入到客戶的日常生活當中,才能真正提升他們的體驗。
除了提升客戶體驗,數字化的另一大作用是降本增效。
過去,銀行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有大量繁瑣流程和巨大成本需要進行壓縮。數字化則通過“人+機”的模式,實現了降本增效。
一方面,數字化能夠重塑銀行的業務流程,用機器替代重復人力,在去中間化和去手工化后實現自動化和標準化,進而提高業務處理速度和質量,真正實現降低運營成本和提升效率,最終優化服務。
另一方面,數字化還能通過數據分析,精準刻畫出零售用戶的用戶畫像,然后實現精準營銷,最終提高客戶獲取率和轉化率,真正做到降低營銷成本。
平安銀行正在通過數字化轉型,驅動經營降本增效,加強資產質量管控。浙商銀行也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實現精準營銷、精細管理,推動降本增效。不過,目前浙商銀行、平安銀行的數字化技術還是不夠強大,還需要跟第三方的頭部科技公司合作,才能更高效地實現降本增效。
總體上看,數字化正在成為銀行打破零售業務困局的利器。未來,數字化將重構銀行的經營體系與業務流程,成為銀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結語
股份制銀行,在推動實體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在凈息差收窄、地產下行的趨勢下,其本身也在壓力中前行,“過緊日子”已經成為常態。零售轉型,則成為緩解壓力的必經之路。
只是,零售客戶群體龐大且差異化明顯。零售轉型對于銀行來說是一個系統工程,難度和壓力都不小,極易陷入困局。
要打破這種困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布局數字化。在數字化浪潮中重塑經營體系和提升運營效率,真正提升零售用戶的體驗。
這一過程同樣需要啃下不少硬骨頭,畢竟數字化需要在資金、資源、人力上進行大量投入。但對于股份制銀行而言,這一關必須跨過去,否則就會被時代甩在身后,面對著過不完的“緊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