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全球股市集體暴跌,美股一周之內兩次熔斷……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沖擊,影響已經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疫情之下,資本市場的節奏和速度也在放緩。當我們向幾位早期創業者詢問“項目進展上有哪些前進阻礙”時,“疫情期間融資困難”也成了一部分人面臨的問題。根據清科旗下私募通數據統計,2020年2月VC/PE市場共發生145起投資案例,同比下降69.0%。
上周五,“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組織了一次線上互動,邀請學員們一起交流各自在項目推進中遇到的阻礙、解決的思路,并與工坊教練們共同討論,獲得意見和建議。
不少學員分享了他們最近和投資人接觸的情況,雖然現金流吃緊,但90%的融資計劃已經停滯,不得不先修煉內功:
創業者A:我前后談了二十幾位投資人,大部分反饋說我們產品的天花板比較低,沒有什么后續跟進。因為產品還沒有商業化,準備讓技術團隊先接一些外包挺過這一陣;
創業者B:聊了一波,發現很多投資機構處于“冬眠”狀態,所以準備先踏實自己做業務,提升數據;
創業者C:可能會等到五六月大家都比較樂觀的時候再融資,現在我們先抓緊落地產品各項功能,現在也處于半冬眠狀態;
創業者D:線上見了幾十位投資人,對我們做的產品挺認可,但溝通時很多人在摳具體的數據,打算回去再做一版細致的執行規劃,再跑一段……
疫情之下,創業者真的要暫緩融資動作,幾個月后再尋時機,甚至暫時“冬眠”嗎?
創始人工坊的三位教練周航、張鵬、魏明給出了他們的觀點,或許會幫助正在疫情期間融資的早期創業者們,多一些思考問題的視角和啟發。
投資機構也想投項目,只是現在對風險更敏感了
周航:大家談的都是從創業者角度遇到的問題,我想站在另一端跟大家分享,投資人是怎么想的。
首先,投資人比創業者還著急。
創業者這邊是融資受阻,資方面臨的是今年還能不能投到多少個好項目,投不出去的話一年的業績都沒有了。表面看起來是資方出手更謹慎、判斷要求得更苛刻了,實際上找項目也更難了。
本身好項目就少,疫情這個尷尬時期,出來融資的公司也變少了,又沒法做盡職調查等等。我有一位同事,本來計劃去做盡調,后來思來想去還是先不去了。因為出差去了就要當地隔離14天,回北京又要14天,非常不方便。
所以并不是投資人主觀意愿上不想投資,而是受限于各種條件,使得投資節奏和推進速度不得不放慢。
那有沒有意愿上的問題?有。
第一就是大家都看到的股市問題。二級市場的股價漲跌,也會把情緒傳導到對一級市場的估值上來。在這個特殊階段,投資人會傾向用更低估值的投資方案,同時對“可投可不投”的公司最好就不投了--也就是說,可能沒機會做到很大的公司,這時候就不考慮投資了。
這是疫情帶來的一個心態上的分水嶺。原來在樂觀情緒下,投資人會想著“寧可錯投、也不錯過”,面對那些可投可不投的項目傾向于賭一把,投了。但現在,這類項目的融資會變得很困難。
各位創業者不妨評估一下,你做的項目可能確實有真實的用戶需求,也完成了MVP小規模驗證,是個“真問題”,但它是不是一個“大問題”,這件事到底有沒有機會做大?如果你解決的問題不夠大,未來能產生的價值可能也不會太大。那你接下來就要認真思考,是否要做一些必要的調整,而不是喊一個口號讓自己去堅持。
第二個,很多同學提到投資方會關注的一些點,對方提出了很多challenge的問題。這些質疑確實能夠幫助大家做一些反思,但其實這些challenge都不是影響你能否拿到投資的關鍵點,更不必覺得是這些問題阻礙了你們融資,最根本的原因是你還沒有打動對方,所以他不敢冒險。
投資人看一個項目,一般會認真評估兩方面:一是為什么要投它,投資機會、投資價格等等;另一個就是項目可能的風險,包括事情的風險、團隊的風險等等……也會列出很多。所以每一個項目都會有問題,但這些bug并不會影響最終開出支票,就是因為這個項目還有足夠吸引人的因素,讓他們敢于冒險。
對于早期項目來說,產品不成熟,數據不好看,甚至團隊還沒有只是個idea,如果別的吸引因素都不具備,那你真正吸引人的就是這個項目本身的可能性和機會是什么。盡管這個可能性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有巨大的未知,或者某一個障礙,可一旦能突破過去,它就會變成一個超級大的機會。即使90%的概率突破不了,但也愿意賭你10%是一旦突破了,可能就會做成一家百億公司。這也正是投資的邏輯。
簡單總結一下,特殊時期里,不僅僅創業者渴望著融資,投資方也在渴望著投資,并不是大家不看項目了,只不過由于外部的變化,資方對于風險更加敏感,導致出手的節奏和判斷依據變了,但投資意愿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大家更應該努力去做好一些工作,使得自己更有機會去贏得融資,而不是以疫情為理由說最近根本就融不到資,所以我們就先做業務吧。
像做產品一樣,把融資作為常態思考
張鵬:剛有學員說跟投資人之間也要看緣分,但我其實一直對虛無主義的“緣分”不太認,我是相信緣分背后都會有一定的邏輯。
周航分享的投資人視角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某種程度上,這個時期創業者就應該多去思考一下投資人的訴求,他們腦子里在想的東西,而不只是單方面的堅信自己的項目,一股腦就要用自己方式去碰,然后覺得說投資人都不積極了。不妨先理解了投資人的想法,再去反觀自己是否與之匹配。
哪個創業者不希望自己能跟頂級基金有幾個億美金的緣分?而這種緣分其實是可以被design的。
融資也是創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花些心思琢磨什么能夠幫助投資人增加信心,增加和你“牽手”的幾率,無論是大的戰略、機會,還是你對于要做這件事情長遠的理解等等,也要像做產品一樣去思考融資這個動作。
經濟不好的時候,跟你一樣死磕的人可能也不多
魏明:我給大家補充分享一篇老文章的觀點,也是我近期看到的文章中非常有啟發的一篇,叫《為什么要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創業》,或者說為什么即使經濟不好,也依然應該選擇是創業。
第一點就是你天然的就是一個要創業的人,或者有些事情你一定要做,這些事情是通過你的創意完成,是你個人的價值的目標,而不是強烈的跟經濟周期相關。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一個人。經濟環境好的時候,有經濟好的問題;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也有機會和挑戰,什么時候的泡沫更大,可以想一想這個概率。
第二點說到在經濟好的時候創業,你的競爭也多了,因為無數個像你這樣投機主義者也會在那個時候創業,經濟不好的時候,跟你一樣死磕的人可能也不多,所以你的競爭對手少了。剛才周航也提到了,基金能看的項目變少了,或許也意味著你能浮出水面的可能性變大了。缺少競爭是有利因素,猶豫的投資者是不利因素,這是一個辯證的概念。
文章還有一個觀點,是說每一次大的經濟周期,都蘊含著下一輪偉大公司的創立,從80年代開始到2008年,還有 2003年的非典,其實都有幾家大公司冒了出來。那這一次經濟周期也會造就一批公司,未必是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但是不動手、不參與進去就一定沒有任何機會,對吧?永遠沒有最好的時候,最好的行動時機永遠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