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創業公司里的“尖子生”Klook又又又融資了。其12月7日宣布,新一輪融資為2.1億美元。此輪融資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領投,其他投資人包括:BPEA EQT霸菱、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泰國開泰銀行和大城銀行等。
這輪融資并不令人意外,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元基金圈就有傳言稱,Klook會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一筆2億美元左右融資,并計劃明年在納斯達克上市,IPO規模在3至4億美元。
其聯合創始人王志豪今年也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已準備好隨時上市,首選美國或者香港,但目前未有確實時間表。
然而面子光鮮的Klook,里子又是如何?
公開信息顯示,這是Klook成立9年以來第7輪融資,其最早一輪融資是2015年經緯創投的500萬美元。對于Klook來說抓緊上市為投資人解套,的確是一個必須提上日程的課題。
一般來說,美元基金多采用“7+2+2”的基金結構,即7年投資期,2年回報期,如果退出情況不佳,還可以再延長2年,差不多11年。如果經緯創投沒有在后續融資中退出,至今也有8年光景。
Klook做的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境外目的地旅游服務商,主要以亞太為核心,通過旅游體驗師事先體驗并篩選、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體驗活動或者旅游行程,然后再推薦給不同需求的用戶,為其解決一站式預訂服務,主要包含玩樂、交通、住宿三大板塊。
而隨著這一輪融資公布,Klook也順便秀了下業績。其表示,公司年訂單總金額達30億美元,在今年實現整體盈利,已邁入穩健盈利的新階段。至于盈利了多少,Klook并沒有透露。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與Klook相似的產品并不少,單純的盈利狀態及規模并沒有實際意義。畢竟亞太區的公司和歐美地區的公司經營風格不太一樣。
以同樣做目的地旅游產品的TripAdvisor和Getyourguide為例,這類歐美公司喜歡堅持自己在每個產品上以及營銷費用投入后的收益情況,傭金率通常是在25%左右,雖然根據實際情況有一定判斷空間,但很少會大幅下降。
但亞太區公司就粗暴很多。融資——燒規?!偃谫Y——再燒規模,已經是很多亞太公司雷打不動的創業風格,眾多中國互聯網新貴的成功,也讓他們篤定互聯網創業游戲就是亙古不變的贏家通吃。
Klook也不例外。這些年Klook整體的打法思路都是如何快速提升交易額。先是將精力集中在門票、車票等票券類的標準化產品上,用低客單價產品快速跑出交易額規模。隨后收購惠租車,在包車和接送機類基礎上彌補自駕車空白。
后來為了再度擴大交易額,原本對外說不碰酒店產品的Klook又加入了住宿類標品。同時包裝一些標品在B2B方向再次高速拉升交易額。
反觀Getyourguide的側重點則是將精力放在碎片化產品組成的一日游產品上,因為這類不是特別標準化的產品,能帶來更大的毛利空間。
一種是快速撬動資本,借彈藥打閃電戰。一種是穩扎穩打,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模式上的優劣對錯很難評價,很多時候是時勢造英雄。但值得探討的是,當前的環境下,以及旅游目的地服務這一領域,能否依靠燒錢燒出壁壘?
首先,票券類產品,特別是景區門票產品,只能刷交易額,賺不到錢。哪怕算上營銷費和返傭也賺不到什么錢。當年OTA的門票大戰,B2B公司的補貼大戰等結果早已論證過這個結論。而且優質大IP景區,核心訴求永遠不是票務、分銷解決方案。
其次退到酒店標品來看,這里的玩家Booking.com、Expedia、攜程等等,不僅體積更龐大,還有強大的持續造血能力。簡單來說,Klook手中的彈藥在這個領域還不夠看。
而最為致命的是,旅游行業這種天生低頻的業務,靠燒錢燒不出巨型的流量聚合平臺。一旦面對擁有高頻業務的平臺,向旅游行業滲透,應對起來會頗為吃力。即便強勢如攜程,在面對阿里、美團時也并不輕松。
顯然,Klook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其試圖通過與同為軟銀投資的東南亞網約車巨頭Grab合作,來提供自身對用戶的觸達頻次。雙方合作后,Grab用戶將能在其應用上預訂本地及全球超過十萬種旅行玩樂及服務。
但這也僅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如果Klook自身無法加強中高頻次業務,那么其終將失去成長為擁有獨立客源、服務資源的行業巨頭的機會。最終歸宿無疑是被資本選擇一個最優的方式整合掉。
拿到新一輪融資后,Klook也對融資資金進行了規劃,但規劃中并沒有提及如何提高服務頻次問題。其表示,資金將分配到三個關鍵成長領域。
首先,在產品創新方面,將進一步做深全球目的地供應鏈和服務,并新增各大城市通票,讓旅客購買更方便的同時也能享受更高的折扣。
其次通過Klook Kreator社群聯盟計劃,擴大KOL和內容營銷,透過真實的第一視角推進商品的傳播和銷售。
第三則是透過持續整合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創新,例如最新與Google Cloud的合作,運用AI強化內容,包括自動翻譯、內容生成和客服聊天機器人。
簡單來說還是用票務低價搶交易額。此外,增加產品真實性與強化客服也的確是Klook應該做的。因為,翻開社交平臺關于Klook產品及客服的吐槽非常多。
有消費者稱,在Klook上花近1500元訂購煙花節首爾63大廈最佳煙花觀賞位。結果取票點被交通管制,Klook客服電話又打不通。繞路到了63大廈,接待處稱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看煙花活動,而首爾煙花節本身還是免費的。最終與Klook溝通,平臺拒絕退款。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個智商稅項目。首爾大廈類似于上海之巔這類景點,購買頂層觀光券后,可以登上63展望臺,俯瞰整個首爾市區。售賣的所謂63大廈最佳煙花觀賞位,不是63大廈官方產品,而是人為包裝的。真實情況可能是,服務商收了1500元,帶消費者去頂層找個角度看會兒煙花。但一般來說,去63大廈瞭望臺只需8000韓元,合40多元人民幣。
這種產品能夠出現在平臺上,即反映出平臺審核存在問題,也反映出平臺從業人員本身就對產品不夠專業。類似的產品問題還有很多。
有消費者在Klook上買到JR West(西日本旅客鐵道)過期票;有消費者買了票提前申請退款,卻發現隱蔽處有條款稱不允許退票;有的景區門票甚至比現場購買還要貴;退款要走30天流程等等吐槽充斥在網上。
其中最多就是售后問題,聯系不上客服、霸王條款、售后無門。
如此來看Klook資金的使用的確很有針對性。擴大KOL和內容營銷的確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壓下素人吐槽,重塑Klook產品形象,但是靠這些漏洞百出、問題不斷的產品能承接住新的韭菜嗎?而人工客服SOP流程及售后都沒有玩轉的情況下,“賽博客服”就能令用戶體驗拉升了嗎?
顯然,都是未知數。
但很明顯Klook顧不了這么多,提升規模,快速上市才是它的首要追求。畢竟這個領域還有GetYourGuide、Tripadvisor、Yanolja、KKday、亞航數字App、攜程、美團等公司虎視眈眈,在這些競品面前,Klook還沒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壁壘及優勢,唯一能做的也僅僅是把規模增速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