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咳,烏梅肉微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
浩蕩延綿的漢家文化里,李時珍可能是對梅子的秉性最熟悉的人,為了完成《本草綱目》這部不朽典籍,他尋訪了大半個神州,為后人留下了與梅相關的十三條藥方。
四百余年后的今天,這個記錄正在被西南邊陲,一群同樣懷著“神農嘗百草”勇氣的人所覆蓋。
“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有100多種原生梅種,我們把不同的品種都嘗試了一遍。”
近期,梅見品牌總經理張陽在海口酒業創新與投資大會上,重溫了梅見深耕梅酒的艱辛與熱忱。
從2014年尋覓青梅良種,到第一款產品問世,再到成為新酒飲賽道跑出來的第一個10億級品牌,秉持對產品的克制主義,沉淀中國梅酒的認知,梅見花了整整十年。
美國《財富》雜志曾發表過一篇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亞洲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2.5年。
如果把目光匯聚到快速迭代的新消費領域,這個數字或許還會更低。
過去,新消費市場一直是一片屬于“快節奏”的熱土。速生速死的品牌列表背后,真正愿意沉下心來做好產品的,往往只是少數。
身處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梅見的十年故事無疑也顯得尤為珍貴。
作為根植于傳統文化中的名釀,梅酒在國人的文化傳統里,一直保留著美好的記憶。然而,將這段古色古香的歷史,經由現代演繹再搬上餐桌,卻顯得格外艱難。
這種艱難是多方面的,一直以來,由于缺乏先行者,梅酒產品長期只能混雜于低度酒和果飲市場中,僅存的少數品牌認知,也是由日本企業所釀造的青梅白蘭地、威士忌等產品所提供。
另一方面,從零開始做好一款梅酒,這項工程的繁瑣程度同樣超乎人們的想象。
作為盛產青梅與烈酒的沃土,九州四方風土養育了100多種梅果,和數十種不同香型、風格的酒體。考慮到梅酒的各類制作工藝,和梅子不同成熟度對酒飲風味的影響,這之中所誕生的排列組合,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如何在這串天文數字中找到最終的正確答案?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中國梅酒的質感,梅見尋找并浸泡了超過100種不同的梅果,歷經1700多次風味研究測試,最終選定了10大“靈魂梅種”,以單一高粱酒浸泡梅果,萃取本真風味。事實上,浸泡工藝也是目前全球梅酒主流工藝,甚至全球頂尖的梅酒幾乎都是采用泡制技術。
這背后,正如張陽在演講中所說的那樣:
“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頂級的梅酒是時間贈與的禮物。”
可以說,消費者品鑒到的每一款梅見,都融匯著一段跋山涉水的故事。
以金梅見為例,其獨特的煙熏風味,來自于長江以南的獨特饋贈——烏梅。在海拔2158米的武夷山深處,當地的茶農用燃燒的松柏枝熏制一種世界聞名的頂級紅茶:正山小種。與之相類似的工藝,讓烏梅得以將這種獨特的風味融入酒體,并最終形成眼前這瓶帶有深琥珀色的梅酒。
獨特而深邃的表達之外,今天,圍繞東方梅香系列、東方風土系列,以及經典風味系列等多種表達方式,梅見在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口感驚艷度的同時,也在為行業標桿不斷打開新的質感想象。
今天,單從銷量來看,梅見似乎早已越過了簡單的低度潮飲賽道。
數據顯示,2022年,梅見市場終端零售總額超過25億,完成了10個億的銷售小目標——這幾乎等同于法國波爾多一線名莊的年銷售額。
然而深入這一品牌的內部,不同于眾多新消費品牌的鋒芒畢露,梅見所展示出來的底色,更多是一種“克制邏輯”。
什么是“克制邏輯”?蘋果的締造者喬布斯曾經有過一個總結:
“決定不做什么跟決定做什么同樣重要。”
對于梅見來說,這種克制,首先體現在對于產品細節的打磨。
以青梅的采摘為例,他們是業內極少數堅持手工采摘和篩選青梅的品牌。
在四川大邑的青梅產區,因為地勢陡峭,過去幾十年當地傳統的采梅方法,是等待梅果完熟之后自然脫落,或是利用竹竿擊落。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會對梅果產生損傷,甚至影響酒體的風味。對此,梅見特別增加了“手工采摘”的要求。
對于供應鏈來說,手工就意味著額外增加大量作業環節。這種降低效率的做法,一開始不被很多人理解,甚至被果農當作“沒事找事”。但通過在當地建立青梅研究學院,對青梅育種、采摘等環節進行培訓,以及提升農戶收益,如今在原料采收環節,已全面實現手工采摘。
正是這一系列標準的提高,保證了青梅的成熟度和果實完整,從源頭上為一杯好酒奠定了基礎。
一流企業建標準,“我們要做中國最好的青梅酒的生產企業,你建立不了這些規則,你是干不成的”。
“春摘、夏釀、秋收、冬藏”,唯有對工序和品質的尊重,才能品擷自然的饋贈。
另一方面,在經營環節上,梅見同樣是極少數能克制短淺利益沖動,追求長期主義價值的品牌。
今天,圍繞新消費品牌,從電商到直播,再到流量,很多打法都可以幫助品牌快速沖量。
然而,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從長期來看,其實并不利于品牌的發展。
相比之下,梅見在經營端所堅持的,則是一種“笨功夫”——和真實的用戶溝通,用產品說話。
不僅如此,憑借嚴格的市場管控措施,梅見努力讓合作伙伴都能從這份事業中分享價值,用更加健康的商業經營邏輯,將梅酒變成一門長期生意。
在競爭激烈,噪音繁雜的當下,正是這種對“克制”價值的堅持,驅動著梅見“忽視”無關緊要的變量,集中精力,尋找關鍵的制勝策略——
把產品當產品看待,把用戶當用戶看待。
得益于梅見在產品端和經營中的克制,市場給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今天,梅見早已不再是屬于某一類人群、某一種場合的飲品。
不同于一部分人對梅酒貼上的“女性酒”標簽,在梅見的消費群體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幾乎持平,甚至在京東平臺,購買梅見的消費者則是男性居多,他們還會把梅見當做口糧酒。
此外,洞察了中秋、過年家宴的佐餐需求,和團聚的情感需求背后,梅見儼然成為了白酒之下的“第一杯”,一舉突破了種種圈層,化身國人餐桌上的“新常客”和“硬通貨”。
酒飲行業里,這場自梅見而始的“中式佐餐酒”趨勢,也已經成為一眾品牌和從業者的認知,并匯聚成新的消費浪潮——在海南酒業創新與投資大會上,“中式佐餐酒”被多位行業分析者頻頻提及,在里斯戰略定位咨詢發布的4000億“年輕人的酒飲”市場報告中,提到中國酒的品類戰略機會之一就是要綁定佐餐場景,中式佐餐酒在打造比肩日本清酒和韓國燒酒的巨大品類機會。
事實上,梅見正在融入世界餐酒文化趨勢。此前,梅見就曾作為“文化使者”亮相盧浮宮、巴黎晚宴等一系列場合,被法國頂級藍帶名廚納入佐餐酒推薦清單。
當我們以終為始來觀察一家企業的時候,會發現這正如梅見最初所設定的目標那樣:
“我們做青梅酒要找到一種使命,就像中國的陶瓷、中國的絲綢一樣,是值得產品化、品牌化甚至全球化運營的一個品類……”
回望世界名酒的燦爛歷史,在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等領域,諸多國際酒種的嘗試與創新,造就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今日之星”,但新的消費時代也在生長新的機會,孕育“明日之星”。
如今國內市場,圍繞這些新機會,梅見同樣是最值得被觀察的對象。今天,已經度過了品牌發展初級階段的梅見,在持續夯實基本功的同時,還在不斷修正、迭代、創新,實現企業的自驅動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兼具產品力、創造力和國際潛力的梅見,早已不再是新消費報告中“年輕”的潮飲,而是具備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質。
某種意義上,梅見的成長軌跡,同樣也是無數懷揣著遠大理想,勇敢前行的東方品牌的縮影。
畢竟,消費品市場不是獨屬于大品牌的舞臺,無數小而美的產品同樣曾帶給過消費者經久難忘的感動,并最終內化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這個層面上,秉持克制主義的梅見,無疑為眾多仍逡巡于新消費市場中的品牌,提供了一個新的樣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