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快時尚的跨境電商巨頭SHEIN,再次站上了輿論風口。
公司先是被傳出一份向投資人公開的文件,說明SHEIN有謀求IPO的意向,但這一消息很快被SHEIN否認。隨后,媒體“暗涌Waves”報道稱,SHEIN的新一輪融資即將完成交割。投資方除紅杉中國、Tiger老虎基金等老股東之外,還新添了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泛大西洋投資集團、Coatue和DST等PE巨頭。
SHEIN雖然沒有確認上市,但公司在“找錢”這件事上一直大步向前。
據《金融時報》報道,在一份面向投資者的文件中透露,SHEIN在2022年的總收入與GMV都出現穩步增長,營收為227億美元,GMV增至300億美元;總利潤也達到7億美元,且SHEIN已連續4年實現盈利。
盈利能力并不差,但SHEIN依然在資本上如此積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準備繼續對外“擴張”。
SHEIN給自己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在一份向投資人公開的文件中,SHEIN提到,公司期望營收能在2025年翻一番,達到585億美元;GMV在2025年達到806億美元。
▲圖片來源:FinancialTimes
除此之外,SHEIN也一直在拓寬品類,比如由快時尚女裝逐步拓展男裝、童裝、家居、寵物用品等,構建品牌矩陣。去年,SHEIN還開始試水巴西市場,在當地做類似“亞馬遜”模式的電商平臺。
常規來講,一個積極的市場策略對企業估值來說是有利的,但SHEIN卻遭遇了估值縮水。
去年4月,SHEIN剛剛完成由老虎基金、泛大西洋投資、紅杉中國參與的15億美元的F輪融資,當時SHEIN的估值就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但在最新一輪融資中,SHEIN的投后估值卻在650億-700億美元之間,與之前千億美元估值相比,SHEIN的估值回調了近三成。
回歸SHEIN本身,出現估值下調的原因是什么?在謀求上市和積極擴張的SHEIN,它正面臨著怎樣的境況?
01
營收增長放緩、凈利潤下滑,
快時尚巨頭遭遇瓶頸
估值縮水的現象,與公司的盈利情況息息相關。SHEIN2022年的經營數據,就已釋放出些許“危險”信號。
2022年,SHEIN出現GMV與營收兩者的增長趨勢并不同步的現象,GMV雖平穩增長,但營收增速出現減緩。尤其在2020年之后,SHEIN的營收同比增速出現斷崖式下跌。
具體表現為,2020年的SHEIN創造了100億美元收入,同比大增211%。2021年,SHEIN的收入增長開始乏力,營收同比增速大幅減緩至57%,達157億美元。再到2022年,SHEIN的收入為227億美元,同比增長52.8%。
同時這三年間,SHEIN的GMV從2020年的近10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300億美元,每年保持了超100%的GMV增速。但SHEIN2022年的凈利潤卻同比下滑36%。
可以看到,在GMV快速增長的同時,SHEIN的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速卻并沒有跟上,意味著它的邊際效益在趨近于零,SHEIN的營收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
“增收不增利”是因為SHEIN的利潤率較低。按照營收和利潤來推算,SHEIN在2021年、2022年的利潤率分別約為7.5%、3.2%。對比Zara,Zara母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的收入達230億歐元,利潤為30億歐元,其利潤率約13%,遠超SHEIN。
盡管低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SHEIN面臨增長的天花板,但在此之前,低價一直是SHEIN“卷贏”Zara,快速積累用戶的制勝法寶。
據了解,SHEIN大部分產品定價大概在10至15美元,相比Zara產品30至40美元的定價降低了不少。
▲圖片來源:Zara美國官網
以單品白襯衫為例,SHEIN的價格為13美元,H&;M在有折扣的情況下為24.99美元,ZARA新款為45.9美元,SHEIN明顯更具有價格優勢。超高性價比,為SHEIN帶來銷量與營收的“狂飆”。
而支撐低客單價策略、幫助SHEIN步步為營的,則是SHEIN供應鏈“小單快返”模式。在這基礎上,SHEIN大幅降低了服裝的去庫存成本,每日上新逾5000SKU,抓住爆款,薄利多銷以提高銷售量。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外,在退貨期限,SHEIN也給予消費者更長的期限,Zara的退貨期限是收貨后30天以內,而SHEIN的期限則比前者多出5天。通過這些途徑,SHEIN很快就超越了當時的快時尚“鼻祖”Zara。
不過,當SHEIN將“小單快返”的靈活柔性發揮到極致時,SHEIN在供應鏈成本端的優化,很難再有突破的空間。
除此之外,和所有快時尚品牌一樣,SHEIN還面臨著ESG議題的困擾。2022年SHEIN推出了一個可回收聚酯原材料的系列服裝產品,名為“EvoluSHEIN“,環保品牌推出也為SHEIN帶來原材料成本的增加。
誠然,除了內部經營因素以外,外部環境因素也會引起公司估值波動。2020至2022年,全球經濟下行,消費需求增長乏力,資本市場對消費投資也變得更謹慎,對增長的要求更加嚴格。
面臨增長天花板,利潤空間出現收縮、估值下調,這些因素都推動著SHEIN亟需尋求新的出路。
02
SHEIN的盡頭是全品類電商?
為了找到新的增長點,SHEIN開始拓展品類,不僅單獨成立中高端品牌,更準備大刀闊斧向全品類電商轉型。
據前文所述文件透露,到2025年SHEIN的目標是實現營收585億美元,這將超過零售巨頭H&;M和Zara現有年銷售額的總和。
按照SHEIN的計劃,2025年GMV要較2022年增長174%,達806億美元。并且到2025年公司利潤要增至75億美元。同時,SHEIN還希望其客戶在2025年增加至2.61億,回頭客率保持在60%。
為此,SHEIN計劃改變其銷售模式,通過增加更多款式服裝、推出新的高端產品線以及增加回頭客數量來達到這一目標。
目前來看,SHEIN已經拓寬品類至男裝、家居用品、童裝、寵物用品等。同時,SHEIN還打造了多個子品牌,如運動服品牌Glowmode、鞋類品牌Cuccoo、田園風格女裝品牌EmervRose、內衣品牌Luvlette、休閑品牌DAZY等。
▲圖片來源:SHEINAPP截圖
事實上,品牌矩陣的快速建立,依然離不開SHEIN的天然優勢——靈活的供應鏈能力。
回顧SHEIN的發展歷程,2015年,SHEIN就開始在廣州番禺建立起供應鏈網絡,與逾1000家服裝供應商達成合作,其中有300多家核心供應廠商。
由面料、成衣、倉儲再到物流,SHEIN掌握了供應鏈全流程,同時利用數字手段進行對供應鏈的高效管控。
首先,在需求捕捉端,SHEIN利用其自主研發的“追蹤系統”抓取各類服裝零售網站的產品圖,參考不同國家地區的熱門搜索和趨勢,并預測流行的顏色、面料和風格,最后將元素組合設計出新款式。
前端收集的海量數據,經過設計師團隊后,就進入了供應鏈。與SHEIN提前達成合作的服裝供應商就借此被導入了供應鏈管理系統。為了快速測試市場,SHEIN的供應商首次生產100至500件后,SHEIN再依據新品在官網上架后收到的用戶訂單量、清倉速度等來決定后續是否投入大規模生產。
有數據顯示,從設計到成衣只要7-15天,自打樣到送至消費者手中也只需20天,比Zara供應鏈的響應速度高一倍以上。
據中泰證*研報統計,SHEIN每周上新SKU多達4萬至5萬款,其中爆款率為50%。
總結來看,快速上新、火速銷售,及時止損對冷門款式的投入,加大爆款的銷量,這就是SHEIN的致富密碼。供應鏈優勢不僅局限于女裝品類,SHEIN還有望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其他品類的生產和銷售,以支撐公司未來發展成為全品類電商平臺。
在某種程度上,SHEIN的成功意味著中國供應鏈的成功。在積累了供應鏈能力這一底層優勢之后,如何實現高利潤率成為SHEIN未來幾年的發展關鍵。
這一目標導向之下,SHEIN已推出高端系列品牌,如MOTF。MOTF品牌覆蓋了裙子、襯衫、褲子、短裙、西裝等品類,在面料使用上,涉及到皮料、真絲、環保面料等。
經過商業數據派梳理,除了部分引流款僅售9.99美元以外,MOTF的服裝產品價位介于20美元至119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為139元至824元。這一價格比SHEIN普通產品線的單價10-15美元高出數倍。
但主打高端產品線,SHEIN能令消費者買賬嗎?
自成立以來,SHEIN一向以超高性價比、低廉客單價著稱,目前除高端產品以外,其客單價集中在7美元-20美元之間。當時,SHEIN采取低價策略,這與其深耕線上快時尚的定位息息相關,從而決定了SHEIN最初所面向的是16歲至28歲年輕女性群體。
這一年齡層的群體,往往存在著追求款式選擇多、更新換代快且單價低的購物習慣。
如今SHEIN要切入高端市場,要扭轉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培養起信任度,仍需要一段時間。
從用戶評價條數上就可窺見端倪。商業數據派瀏覽SHEIN加拿大網站發現,SHEIN推出的高端品牌MOTF,其連衣裙的評論條數大約在100條左右。而SHEIN網站上其他普通連衣裙,評論條數大概在1000左右。盡管評論條數90%以上都屬于好評,但從評論條數上看,SHEIN的高端品牌目前吸引到的用戶數量與購買量,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于SHEIN來說,建立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并積累客源,實屬不易。
完成了對產品線的拓展,SHEIN近兩年開始進行全球業務擴張,它快速進入中東、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值得關注的是,SHEIN瞄向了電商“藍海”——巴西,在這里試水全品類電商。
據晚點LatePost消息,SHEIN正在巴西試點平臺模式,即吸引商家入駐在SHEIN平臺開店,自行負責運營和物流,類似于“亞馬遜”平臺模式。該模式在去年3月才正式啟動。這意味著,SHEIN試圖打造類似淘寶、亞馬遜的全品類電商平臺來爭奪更多海外市場。
轉型全品類電商不僅是一場持久戰,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等成本。
早年憑借運營獨立站來打開市場,對SHEIN而言,雖具備出色的品牌運營能力,但如今搭建全品類平臺,意味著SHEIN的角色要從自營品牌商轉向平臺服務商。同時,引入第三方商家會與SHEIN自營品牌造成一定競爭關系,在流量分配上如何平衡,也成為SHEIN需要考慮的問題。
綜合來看,打造全品類平臺對SHEIN的電商全流程服務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這就意味著,在管理入駐商家的品控,售后處理能力、物流時效保障等方面,SHEIN欠缺一定經驗,且需要時間來補足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