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竄貨的鍋,最后讓終端背了,這件事到底合理嗎?
這幾天一則關于超市在其他代理商拿貨,結果被本地代理商上門“聲討”的短視頻在平臺傳播,引發網友討論,那么這件事到底是因何而起呢?
遼寧一家終端門店的老板因為和當地雪花啤酒區域經銷商有點糾紛,于是就購買了其他人代理的雪花啤酒,結果被該區域經銷商知道后到店里阻止鬧事,最后這種過于極端的行為只能讓店主報警處理了。
對于此時該終端店老板表示,在買賣自由的時代,我從哪進貨那是我的自由,只要產品正規,且在保質期內,而且并沒有惡意的低價拿貨,我的行為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即便是因為涉及竄貨,也是要找賣給我啤酒的經銷商,而不是來我這里鬧事。
這句話一出,直接得罪了三方,當地代理,給他供貨的代理,還有雪花啤酒品牌方。
在全食在線看來,不管雙方出于怎樣的立場,經銷商來終端門店鬧事本身就不對,雖然二者之前或許有一些糾紛,但阻礙正常經營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我們不應該提倡。
那么這件事究竟誰對誰錯呢?
從終端店老板立場來看,我進的是正規的貨,至于找誰買,從哪買是我的自由,只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服務,并且沒有惡意損害品牌的名譽,這本身就是正常的商業選擇。
那么站在經銷商的立場,這等于是我經常為你提供服務,雖然我們之間有點小矛盾,結果你直接找別人玩去了。當然心里惱火,而之所以去這家店鬧事,大概率也是因為這家店雪花啤酒的動銷不錯,不然也不會因此而急眼。
所以單從這件事的行為上來看,雙方都有理由,但這件事背后的核心原因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那就是竄貨。
提及竄貨,無論是品牌還是經銷商都痛并快樂著,品牌方可能會快樂,經銷商大多會痛苦。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尋求避免竄貨的完美方法,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可能無解。
竄貨的本質是市場邊界太大,信息不對稱和區域市場發展不均衡而造成的。
因為中國的地理面積太大了,市場交錯縱橫,比如同樣一批貨,發新疆的供貨價肯定要比發西安的供貨價高,因為運輸路程太長。
這種價格差就為竄貨埋下了伏筆。
而竄貨本身包括良性竄貨和惡意竄貨。
良性竄貨指的是市場自然選擇,比如該事件中的終端店老板的行為,就是良性竄貨,因為它沒有擾亂市場,而是正常的買賣自由。
惡性竄貨就是故意以低價傾銷,擾亂正常的市場價盤,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比如最近很卷的冰淇淋行業,大多都是惡性竄貨,將市場價格砸到底。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惡性竄貨呢?
核心原因就是市場庫存大,終端動銷慢,品牌任務重。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供大于求。
想象一下,當你從品牌方手里進了一批貨,發現自己手里的終端店又無法消化,但又急于變現,因為員工,供應鏈,房租水電和下一批貨都需要錢,怎么辦?
只能鋌而走險把貨賣給別的地方的渠道,雖然可能會影響對方代理商的利益,但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還管別人死活?
那么為什么會有大庫存呢?
核心問題出現在廠家身上,也就是品牌方,如果你干過品牌方的業務,你一定知道,不管市場怎么樣,每一年品牌的銷售業績一定是增長的,在快消品行業,品牌每年的增長任務大概在15%左右。
這是硬性規定,如果完不成,讓品牌財報不好看了,輕則扣績效,重則卷鋪蓋走人。
甭管市場需求好壞,反正生產線不能停,那怎么辦?
分給經銷商唄,所以只要經銷商想和品牌玩,那就必須接受每年增長的業績任務。
反正這么多任務的款你得打,貨必須進你的庫房,至于怎么賣,如何賣,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所以最后的壓力給到了經銷商,終究是經銷商扛下了所有。
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經銷商一邊竄貨,一邊又防著竄貨。
而品牌方其實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尤其是有分公司的品牌,大多都站在自己市場的角度,甚至偷偷幫著經銷商竄貨,因為只有經銷商款回來了,貨出去了,才有錢給他打款。
這就是竄貨的核心。
所以回到文章的開頭,如果那位區域代理商不阻礙該門店的正常經營,那么這件事他或許更加占理。
而終端門店老板之所以能夠選擇其他的代理商進貨,也說明啤酒行業相當卷了。
在供小于求的時代,終端店和經銷商的關系非常緊密,甚至是信任,因為經銷商手上有貨,而且渠道能賣貨,所以雙方還算有契約精神,你為我進貨提供服務,我幫你分銷完成任務。
但在今天,終端店的選擇可就多了,區域經銷商的話語權越來越低,服務不好,我就不找你合作,價格不美麗我就拿竄貨的貨,反正都是正品,只要品牌方不出手,你拿我也沒辦法。
在信息發達和物流成本降低的今天,跨省竄貨已經是行業的潛規則,而終端店手上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全,也讓區域代理很難受,有些甚至是表面兄弟,在你這進10萬的貨意思下,背地里竄幾十萬的貨進來。
畢竟做生意不是搞慈善,都是為了自己。
但最終的結果就是表面上以為自己賺了,但事實上是大家一起玩完。
冰淇淋行業就是血的教訓,今天的行業亂價和經銷商大庫存,就是品牌盲目增加任務和對市場過于樂觀的結果。
但,又有什么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