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身處芯片法案暴風眼之中。
美國《芯片和科學法案》加速落地、波譎云詭的世界局勢和全球多年“缺芯潮”的雙重作用下,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TSM.US)成為這場風波的焦點。
8月9日白宮簽署了《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法案關于補貼資助對象資格明確寫到,禁止接受法案資助的公司在中國和其他特別關切國家擴建某些關鍵芯片制造,禁止期長達10年。這意味著該法案將強迫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選擇。
其實,這并不是臺積電面臨的最大危機,困境還來自企業內部。據臺積電2022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累計營業收入5341.4億新臺幣,同比增加43.5%。相比于第一季度4911億新臺幣,環比增長12.07%,第二季度環比營收增速放緩。
在同賽道的英特爾、AMD等企業營收暴增的當下,臺積電營收竟然面臨增速放緩的趨勢,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采訪中提到:“大陸在臺積電業務中的占比為10%……”也引發輿論熱議,大陸市場真的對臺積電不重要嗎?
大陸市場“微不足道”?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大陸市場不重要”肯定是說了違心的話。
目前,全球三大芯片制造商中,臺積電和三星在中國大陸建有芯片制造工廠,臺積電不僅在南京的工廠生產28納米和16納米的先進制程芯片,還斥資28億美元擴大南京廠28納米產能。
據臺積電2022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累計營業收入5341.4億新臺幣,同比增加43.5%。單季營業收入5341億新臺幣,環比增長5.67%,相比于第一季度4911億新臺幣,環比增長12.07%,第二季度環比營收增速放緩。
從第二季度營業收入構成情況來看,美國市場實現營業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64%,穩居第一;亞太地區實現營業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2%;中國大陸實現營業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3%,與美國市場營業收入占比相差51個百分點,差距顯著。
但這13%真的是臺積電與中國大陸市場的唯一關聯嗎?當然遠不止于此。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全球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布的2022國際半導體業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555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6.2%,大陸市場銷售額為1925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占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的34.63%,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內存芯片出口總額為690億美元,對中國的出口比例占到48%。中國大陸市場在半導體行業產業鏈中舉足輕重,無論臺積電作為哪家公司的供應商,產品最終都將流轉回中國大陸。
蘋果、高通、AMD和聯發科作為臺積電的四大客戶,與中國大陸市場的業務往來也十分緊密。中國大陸市場是蘋果公司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2022年二季度,蘋果公司實現營收829.59億美元,大中華區收入為146.04億美元,占公司總收入的17.60%;高通、AMD、聯發科等公司芯片產品遍布中國大陸市場,其中高通驍龍處理器更是被國內所有手機廠商采用,AMD在桌面處理器市場的份額不斷上漲,在中國大陸的DIY電腦市場占有很高的比例。
正因為大陸市場對全球芯片行業如此重要,所以芯片巨頭們此刻紛紛發聲表示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視。
臺積電發聲后,蘋果公司隨即表示:“臺灣省供應商向大陸出貨的商品,需要標注‘中國臺灣’字樣。”盡顯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據臺媒“中央社”報道,2021年,臺積電第一大客戶貢獻營收4054.02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905億元),同比增長逾20%,占總營收比重提升至26%,2020年占比為25%。從臺媒報道和市場分析來看,蘋果應該就是臺積電的第一大客戶。
蘋果剛舉行完2022年首場新品發布會。無論是新款iPhone SE搭載的A15處理器,還是“地球最強臺式機”Mac Studio搭載的M1 Ultra芯片,亦或是新款iPad Air搭載的M1芯片,均使用的是臺積電5nm制程。業內人士分析稱,蘋果不斷加碼自研芯片,且采用臺積電先進制程,對臺積電營收貢獻可望持續增加,將穩居臺積電最大客戶,且是臺積電未來業績增長的主要動能。
所以蘋果在此刻發聲,可以說狠狠的背刺了臺積電。
高通創投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沈勁稱:“2022年將會繼續看好中國大陸市場,加碼在華投資。”并從行動中表達了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正向展望,僅在2022年上半年,高通中國的17筆投資中的5筆是在中國大陸市場。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也曾公開表示:“公司相信大陸市場正在穩定向前發展,雖然很難厘清恢復的速度,但接下來不太可能繼續下行。美國市場的風險依然很高,而且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客戶對這種不確定性依然謹慎。”
科技行業研究員未方超表示:“大陸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無論如何都是臺積電芯片產業繞不開的一環,從財報的直接數據中展現的成果似乎對公司業績影響力并不顯著,但臺積電代工的美國芯片大部分都需要出售給中國大陸市場,上下游產業鏈與中國大陸市場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僅憑銷售數據便草率界定臺積電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存關系并不準確,相反其業績與大陸市場的內在聯系越來越緊密,甚至可以說是休戚相關。”
在研發上已經落人之后
既然如此,臺積電為什么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華僑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陳克明表示:“一談到中國臺灣的半導體就離不開臺積電,它是臺灣地區半導體行業的龍頭,老二距離其差一大截,因此臺積電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估值很高。但是臺積電股東的80%是境外的,只有20%掌握在臺灣同胞手里。換句話說,這個產業賺的錢有80%被外國人拿走了。”
據臺積電2021年年報主要股東名單顯示,花旗托管臺積電存托憑證專戶,持股比例為20.52%,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國臺灣的“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持股6.38%;花旗商業銀行受托保管新加坡政府投資專戶,持股2.50%;花旗商業銀行受托保管挪威中央銀行投資專戶,持股1.40%;大通托管先進星光先進綜合國際股指數,持股1.21%;新制勞工退休基金,持股1.08%。
從公司所處產業鏈地位來看,雖然臺積電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廠商,但在產品設計和生產設備方面依然受到美國的制約,尚未掌握行業話語權。此前,美國在修改了相關的規則后,臺積電停止供貨華為,失去第二大客戶;2021年9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以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為由,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在45天內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客戶名單、良品率等數據,10月底臺積電確認把除客戶機密數據外的信息給美國,透露出臺積電具體的良品率等信息,相當于將部分生產數據暴露在競爭對手面前。
面對這樣的局面,臺積電卻沒有在研發上“奮起直追”,對研發活動的投入略顯保守。據臺積電財報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臺積電單季投入研發費用分別為307.6億新臺幣、308.7億新臺幣、308.7億新臺幣、322.4億新臺幣、360.5億新臺幣、396.5億新臺幣,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74%、0.36%、0.00%、4.44%、11.82%、9.99%, 進入2022年才看出正在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從累計研發費用占累計營業收入比重情況來看,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該指標分別為8.49%、8.30%、7.44%、7.36%、7.34%、7.42%,不升反降。
在研發上的落后,直接影響到了臺積電在未來的布局。目前,芯片產業都在積極布局3nm制程芯片,可以說誰先掌握了3nm制程技術,誰就能掌握未來。
目前,臺積電的3nm制程芯片采用的是FinFET技術,與5nm芯片相比,晶體管密度可提升70%,效能提升11%,功耗降低27%。
但是對比賽道中的三星,臺積電已經落于人后。三星3nm芯片采用的是MBCFET(環繞柵極場效應晶體管)技術,這是GAAFET技術的一種。根據三星官方表示,這種技術與上一代技術(5nm芯片)相比,晶體管的密度可提升80%,性能提升30%,效能提升30%,功耗降低50%,與此同時,三星的MBCFET芯片采用了多種省電技術,寫入電壓僅僅為0.23V。
科技行業研究員未方超指出,通過效能、功耗的數據不難發現,三星在3nm芯片研發上確實占據了巨大的優勢,臺積電已經面臨巨大的“技術落差”。
未方超還特別強調,臺積電市值雖然非常高,但業務比較單一,一旦在3nm階段落后,其代工霸主的地位將很容易受到影響。
中國院士倪光南很早就表示:“在核心技術領域的發展,臺積電應該拋棄一切幻想,只有自主研發一條路可走,以便在日漸激烈的芯片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全球化產業鏈“反噬”
更值得關注的是,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自信喊出“沒有人能控制臺積電。”現實中也被產業鏈狠狠打了臉。
要知道臺積電是一個精細復雜的制造工廠,從原料、化學物質、設備零件、工程軟件到檢測,都必須與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進行實時聯系。臺積電要依靠許多人的努力才能運作,以產能多元化為“盾”的同時,臺積電也在承擔全球化產業鏈帶來的風險。
巴斯夫負責半導體材料業務的副總裁利伯曼(Jens Liebermann)曾在采訪中透露:“在芯片本土化生產這件事上,所有的原材料、化學品、設備和特殊氣體,都需要到位,沒有這些,臺積電寸步難行。”產能多元化或許可以起到分散風險、降低原料成本的作用,也對臺積電供應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越洋而設的新工廠、新基地順利投產后,供應鏈打通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未來生產也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
臺積電財報顯示,2017至2021年,臺積電持有物業、廠房及設備總額分別為1.063萬億、1.072萬億、1.352萬億、1.556萬億、1.975萬億新臺幣,增長率分別為0.85%、26.12%、15.09%、26.93%,呈上升態勢,且占總資產比重分別為53.36%、51.29%、59.69%、56.36%、53.01%,始終超過50%,占用公司大量資源。
全球化產業鏈擴張的同時,公司的長期償債能力正在下滑,2017至2021年,臺積電資產負債率分別為24.97%、20.52%、28.72%、33.50%、41.73%呈明顯上升趨勢,2021年資產負債率上升8.23個百分點。
臺積電公司年報中稱:“主要是本年發行公司債和其他非流動負債增加所致。”公司產權比率也在不斷上升,2017至2021年,臺積電產權比率分別為33.28%、25.82%、40.28%、50.38%、71.62%, 2021年產權比率上升21.24個百分點,財務穩健性下降。
據悉,臺積電目前明確規劃的建廠項目包括在美國、日本、中國臺灣、考察待定的建廠地在新加坡和印度。日本方面,臺積電會建設一座成熟制程芯片工廠,總投資額為86億美元。這座工廠大約能獲得35億美元的補貼,計劃2022年在日本動工建設新工廠,2024年建成投產;中國臺灣本土方面,臺積電在8月初公布了高雄地區的工廠建設計劃,將于今年開工,擬修建生產7nm及28nm的晶圓廠,工廠于今年底開工,同樣在2024年量產。
此外,臺積電還將投資2300億新臺幣建設2nm芯片工廠,工廠將落戶在臺灣省中科園區內,建設面積約100公頃,1nm芯片工廠也已經在準備,也將落戶在中科園區。臺積電在臺灣省已經建成了3nm芯片生產線,預計3nm芯片將會在2022年的第四季量產,具體情況仍需投產后看客戶、供應商、公司財報三方反饋。
瘋狂擴張下的臺積電還面臨另外一個巨大的危機,雖然工廠越建越多,但是客戶數量卻越來越少。
臺媒Digitimes去年12月曾報道,蘋果之外,臺積電另外九家客戶及營收貢獻占比的排序為:聯發科5.8%、AMD4.4%、高通3.9%、博通3.8%,六至十名為英偉達2.83%、Marvell1.39%、意法半導體1.38%、亞德諾1.06%、英特爾0.84%。
Digitimes指出,對臺積電而言,用得起7nm以下先進制程的客戶越來越少,大部分客戶都停留在7nm,5nm以下大客戶只有蘋果、聯發科、高通、AMD、英偉達、賽靈思,以及跨界的谷歌和特斯拉等大企業。至于臺積電還沒量產的3nm,客戶更少。除蘋果外,英特爾將是第二家采用臺積電3nm制程的大客戶,但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英特爾本身也是芯片廠商,本身也具有研發3nm制程的能力,這對采購臺積電的產品具有太多不確定性。
據觀察者網分析指出,其實如果沒有美國制裁,華為無疑也是臺積電最先進制程的用戶之一,這在臺積電攤薄研發成本等方面相當重要。
臺積電已經走到了時代岔口。盡管臺積電“貴為”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但是在技術、設備等方面受制于美國,始終無法走上自主研發的正途。
自絕于全球產業鏈的臺積電,最終惡果仍將由自己來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