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最繁華的商業區珠江新城,高檔食肆換了一批又一批。倒是阿城的沙縣小吃店,開了至少10年。他說,“這是異鄉人在異鄉哺育其他異鄉人的活法”。
這句話,最近也出現在沙縣小吃的第一支廣告片里。
廣告的出品方是福建省文旅廳,時長三分多鐘,由四個視頻片段組成,以“男人不止一面”拉開序幕,淋過“好大的雨”,吃過“有手的狀元餅”,以蘸過豆豉油的“水晶燒賣”收官。
△“當沙縣狀元餅有了手” 圖源:廣告截圖
“大晚上的,看餓了。”“拍出來每道菜品都很有質感,很精致呀!”5月16日,“沙縣小吃終于出廣告了” 登上微博熱搜,還擠進當周的福建本地話題熱議榜第三,閱讀量高達7千萬。
還有用心的網友提出,“沙縣小吃已經在全國人民心中有了一席之地,但一直都是親民的形象??赐赀@視頻,感覺沙縣小吃要做品牌煥新了?!?/span>
上一次沙縣小吃獲得關注,已經是2021年6月,沙縣小吃和螺螄粉共同入選第五批國家非遺項目。
時隔一年,沙縣小吃有了再次問鼎民間小吃頭號交椅的沖勁。不過,對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中國食客來說,這條路似乎荊棘密布。
圖
△當鴨子有了手,去趕班車朝著沙縣出發 圖源:廣告截圖
好在,沙縣人就是敢于闖蕩。
01
并非一塊簡單的招牌
鳳梨罐頭和水晶燒麥,一個文藝,一個市井。但本質上,它們都是食品。
于是,沙縣小吃的第一部廣告就出現了致敬王家衛的《重慶森林》的片段,以抽幀的方式展示了主角在深夜點下的一份水晶蒸餃。
△傳說中的水晶燒賣 圖源:廣告截圖
“傳說中有一種燒麥,叫水晶燒麥,吃了以后就可以忘記一切,我不知道我忘了什么?!?/span>
這樣的詞匯,似乎讓這種草根小吃變得高級。
吃燒麥的人說:“我們常自嘲自己是透明人,可有光的地方,低頭便看到了影子。”
如此濃郁的雞湯式表達,在整個廣告中并不顯得違和,反倒能感受到制作方的大膽和不落俗套。甚至在最后出現的“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 出品”的字樣足以顯示福建文旅廳的開放態度。
省級單位為地市小吃站臺,沙縣有足夠的理由。
《福建日報》報道,沙縣小吃全國門店有8.8萬家。這個數量是中國肯德基門店的10.7倍,麥當勞的20.4倍。
即便是按每家沙縣小吃店有3個人計算,那也是26.4萬人的生活方式。
像阿城的店,7個沙縣人共同經營。阿城說,工作日中午12點開始,到店點餐的人就得開始排隊,20來平方米的小館子擠滿了人。
這是沙縣小吃光鮮忙碌的一面。
為了這整個過程做到有條不紊,這幾個沙縣人一大早就要開始工作,通力協助準備好所有食材——燉湯要提前做好,蒸餃要包、云吞要碼放整齊、米飯要燒好,鹵味也必須全部下鍋。
否則,在這么狹窄的空間里忙亂起來,容易引起客人反感,就會流失客源。
“或許你們也會注意到,在沙縣小吃附近,都會有一家蘭州拉面,或者桂林米粉。這不是固定組合,但在繁華的地段,這種情況就很常見,因為有市場,大家價位相近,所以開在一起,可以給人多一些選擇,一起把市場做大。”
阿城說,這就是沙縣小吃的生存邏輯,客流多的店,就會有六七個人,客流少的可能就是夫妻檔,一切都是邊際效益最大化為開店邏輯。
這種生存策略通過沙縣小吃門店不停復制。據福建三明融媒體中心報道,沙縣小吃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
可見,沙縣小吃并非一塊簡單的招牌。
02
爆雷的收獲
然而,這樣的國民小吃是“被迫”走向全國的。
上世紀90年代,“標會”這種融資行為在閩語地區大行其道。通俗點說,標會是以民間融資的方式,獲取一定的利息。
福建沙縣也十分流行“標會”,大量當地人舉債押寶。1992年,資金鏈斷裂,為了生活,不少沙縣人遷往福州、廈門等附近大城市謀生。
為了在城市里立足,他們有些人開始仰仗當初在家做小吃的手藝,在路邊支個鍋,做起了小吃生意。恰逢當時經濟浪潮在沿海地區翻涌,不斷有鄉鎮企業誕生,內地農民工也開始擺脫土地進城打工。
對于這個打工群體來說,一碗熱騰騰的拌面和蒸餃,佐以香蔥和花生醬,離家千里的胃被溫柔填報,以廉價的方式。
于是,路邊攤生意紅火,日營業額甚至能突破千元。
這樣的消息很快被沙縣政府獲悉。同一年,當地政府開始申請注冊“沙縣小吃”的商標,嘗試扶持沙縣人在美食版圖里擴張。
但按照《商標法》,行政地名不得作為商標,并且小吃的覆蓋面寬泛,屬于通用名稱。因此,“沙縣小吃”注冊失敗。
不過,沙縣政府并未因此停止努力。當地每年都會舉辦“沙縣小吃文化節”,希望用“小吃搭臺,文化推動,經貿唱戲”的策略,把“沙縣小吃”這四個字打造成中國小吃界的一塊金字招牌。
另一邊,沙縣人開始自由生長。外出謀生的人賺到錢回家蓋房,創業成功的故事開始被效仿,更多沙縣人外出謀生,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越開越多。巔峰時期,有些店面一年可以掙20多萬。
但由于沒有統一的商標,非沙縣人也開始利用這塊招牌討生。
曾有機構統計,沙縣只有6萬多人在外地開沙縣小吃店。按照每家店2人計算,根正苗紅的沙縣小吃店就只有3萬家,剩下的5萬或許都是外地人開的沙縣小吃。
這就是沙縣政府最初要申請注冊商標的原因——防止有外地人不愛惜沙縣的招牌。最終在2015年,“沙縣小吃”的集體商標和圖案,才被特批下來。
03
市井也要,選址也要
其實,無論有沒有注冊成功,沙縣人一向視沙縣小吃為金字招牌。
但官方層面還是做了更多保護這個招牌的動作。2008年,沙縣成立“沙縣小吃集團”,采用現代餐飲的管理經營模式,把商標、服裝、店面裝修和產品標準作了統一規范,以此規范沙縣小吃的運營模式。
作為以個體經營為主、品牌共用的方式,這為準備從事餐飲也的沙縣人帶來了一個好處——解決了品牌推廣和餐飲人員管理的問題。
所以,一般的沙縣小吃門店大抵都是親屬或者夫妻共同經營,這恰好也回避了就業市場上最為頭疼的問題——固定工資和績效如何平衡,KPI如何考量等。因為都是親人,自己的店,目標一致,用人方面可以完全放心。
這也演化出沙縣小吃的另一套游戲規則——在店里幫工的晚輩親屬想獨立開店時,店主有義務要在資金和資源上給予扶持。
這種有別于國企管理的靈活模式,讓沙縣小吃一邊快速擴張,一邊培育小吃產業的職業經理人。
不過,這種模式也有弊端。因為過于專注自身,對餐飲市場不斷變化的感知度十分有限,不變的菜式和情懷,在不斷上漲的地價和租金壓力中,以低價為策略的小吃,在盈利能力上變得力不從心。
尤其在2015年,沙縣小吃的集體商標獲批之后,外賣開始出現,小吃業也百花齊放,沙縣小吃的關店潮開始出現。
“外賣對沙縣小吃的影響的確很大。這種湯粉蒸餃的東西,一定要盡快吃,涼了不但不好吃,像拌面,會都黏在一起沒法吃”。
阿城說地價上漲引起了一波關店潮,外賣則是第二波。如今,這個情況并未緩解——曾經以低價為策略的核心發生了變化。
照阿城的說法,現在沙縣小吃能不能賺錢,核心就是選址。“因為品牌在,而且沙縣小吃的做法和原材料都是固定的,而且有統一的配送,在口味上沒有做不好的。”
阿城說,即便是外地人想做沙縣小吃,交幾萬塊的加盟費,在沙縣參加小吃的制作培訓,照樣可以開店。
所以,在沙縣小吃的第一支廣告片里,并沒有強調沙縣人經營的沙縣小吃,而是從男人不止一面(因為還有拌面)、熱豆腐燙嘴等樸素的老梗為切入點。核心或許是為了塑造一種文藝的沙縣小吃版本,為各種收入群體,營造一個平價的消費場景。
△吃水晶蒸餃,別忘了豆豉油 圖源:廣告截圖
對于阿城來說,這是福建文旅廳為漂泊在外的沙縣人做出的肯定和鼓舞。
這就是福建人的眼光,他們以低價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初代中國版的深夜食堂,以及現代版的公司飯堂。
或許沙縣小吃永遠不會做成亭臺樓閣式的高檔美食,但簡單的一湯一飯,的確如沙縣小吃的第一支廣告所說:是異鄉人,溫暖了另一位異鄉人的胃。
至于沙縣小吃是否會問鼎中國國民小吃排行榜之首,這樣的問題在如今已經失去了意義。
畢竟,讓普通打工人多一個選擇,對誰都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