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關注年輕人,應該會發現,如今“興趣”風頭很勁。年輕人的社交生活被歸納為興趣社交,因相似聚集的年輕群體叫興趣圈層,消費是以興趣為導向,新職業要從興趣中發展而來……
興趣,正在成為與年輕人建立連接的關鍵詞。
我們也想了解,現實中,Z世代圍繞興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所謂熱愛,具體來說如何表現?新世代的興趣生活,有哪些不同?
9月,我們聯合愛奇藝發起了《2021當代年輕人興趣愛好大調查》。年輕人的興趣與熱愛,也是愛奇藝一直以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圍繞這一點,愛奇藝陸續推出了說唱類綜藝、針對舞蹈愛好者的《舞蹈生》、圍繞年輕人喜歡的劇本殺密室等線下娛樂的“迷綜季”……綜藝內容和年輕人的興趣熱愛,正在相互呼應和影響,而由此煥發出的龐大活力也在不斷拓展更多人對文化與消費領域的邊界。
本次關于年輕人興趣的調研中,我們共收集到了2295人的回答,其中超過6成(60.6%、1391人)表示,自己有愿意花時間或花錢的興趣愛好。本報告把這群年輕人稱作興趣投入者,這1391個興趣投入者以00后(27%)、95后(33%)和90后(27%)為主,過半來自一、二線城市。
以下7個趨勢,來自對這些年輕興趣投入者的調研。
01
興趣不止3個:音樂、游戲是主流愛好,劇本殺、理財也是
與90后相比,Z世代的興趣更為廣泛。在00后興趣投入者中,超過3成擁有多個興趣。
1391位興趣投入者提供了845個不同的興趣描述詞。
我們將興趣描述詞進一步歸入大類后發現,與90后相比,00后更偏向于以游戲和音樂作為興趣愛好。
年輕人對音樂的愛好,有明顯的垂直偏向。根據由你音樂研究院2020年的數據,與流行音樂相比,搖滾、民謠的主力聽眾是23-30歲年輕人,說唱和R&;B則擁有更多22歲及以下聽眾。小眾音樂收納越來越多年輕群體,與說唱類節目及《樂隊的夏天》等熱門綜藝節目近年的熱播不無關系。
而將這些描述詞簡單歸類攤開來,我們能看到年輕人興趣愛好廣袤的邊界。
除了運動、看書、音樂、攝影、繪畫、跳舞這類常規定義的興趣愛好,也有潮玩、劇本殺/密室逃脫、咖啡/茶藝、養動物/植物等不那么傳統的項目。
還有人把理財、購物等實用技能也納入自己興趣愛好的范疇,認為自己投入了相當的熱愛。
這透露出,部分年輕人中出現“興趣實用化”的趨勢。傳統印象里,與興趣相關的項目偏向文化娛樂,因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悅。
如今,生活技能的實用價值同樣讓年輕人獲得滿足感,于是被發展成為興趣,不斷投入精進。對于這些年輕人,成為“年化20%理財能手”或“購物節不錯過一根羊毛的專家”,一樣暢快。
02
興趣啟蒙多來自社交網絡、影視劇綜和現實生活
年輕人被啟發出興趣愛好的契機,主要來源于社交網絡、影視劇綜及其他、現實生活和身邊的朋友,分別代表如今年輕人要處理的重要關系:互聯網平行時空、娛樂生活、現實環境、附近。
年紀越小,興趣來源于社交網絡的比例就越高。這是Z世代互聯網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臺,年輕人既是更遠方世界的觀眾,也是被別人觀看的創作者。
于是興趣很可能就這樣被孵化出來: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影視、綜藝、真實生活中摘取出來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來會查找更多類似片段,圍觀或參與相關話題討論。因為欣賞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實踐,逐漸擁有新的興趣愛好。
以影視劇綜、現實生活和身邊朋友為契機的興趣,也有類似邏輯,在接觸到的無數信號中,捕捉到自己欣賞、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種指引。
比如說我們前面提到的劇本殺。美團2021年的用戶調研數據顯示,朋友推薦和綜藝吸引是年輕人種草劇本殺的兩大原因。
關鍵還是在于自己是否認可。興趣生成確實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啟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與年輕人產生共鳴,而非這個人令人向往。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輕人,認為自己的興趣來源于對某個人的向往。在回答興趣契機這個問題時,選擇自己發展興趣愛好契機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興趣投入者中,都有超過1/5的興趣來源是“其他”,大家在這個空處填寫的答案中,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自己”。
03
用消費和學習投資興趣,愛爆肝熬夜,也愛買周邊
年輕人為興趣愛好的投入,主要是通過消費和學習獲得“風格”。這也是建構同好部落集體情感最主要的互動形式。
要獲得風格,因為“風格是個體判斷其他人是否屬于同一群體的一種方式”(胡疆鋒征引英國學者),“風格是文化認同(身份)的表達,是賦予群體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強有力的途徑”(大眾文化理論家約翰·菲斯克)。
購買材料/裝備、爆肝熬夜、參加培訓……年輕人投入金錢、時間與精力換取技能精進,是朝著“興趣實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層面,這是他們自己親力親為習得的、不會被剝奪的風格。以說唱為例,表演的技巧、歌詞的內涵與態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會被剝奪的風格。
購買周邊也是獲得風格的一種方式——通過消費物品來占有文化符號。以綜藝舉例,年輕人在說唱等綜藝節目中看到選手們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飾、墨鏡、牛仔褲、運動潮牌、滑板……于是通過消費這些物品,占有符號,獲得說唱風格。
與其他年齡段相比,00后購買周邊的比例更高——換句話說,更年輕的朋友,直接通過消費來獲取文化和品味符號的意愿更高。
這種消費不局限于服飾,“當某種風格成為青年們推崇的‘亞文化資本’的時候,便會催生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鏈(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場景’來,有資格‘消費’亞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種共通的品味感和群體歸屬感”(薩拉·桑頓)。
所以,線下音樂節、體驗店等消費也是興趣消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視劇綜和社交平臺的助力下,線下場景除了可以與同好聚集,還可以被記錄為個人的線上景觀,更廣范圍內強化身份認同。
04
年輕人對興趣寄予厚望,不僅能充實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00后的興趣愛好承載了更多的功能?!皩τ谀銇碚f,興趣愛好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下,00后選擇各個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說,他們在這道多選題中選擇了更多的項目。
在年輕人搭建的生活體系里,興趣愛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實業余生活,既要幫年輕人去表達自我,也要協助實現自我意義、探索人生道路這樣更宏大的愿景,還要完成提升綜合能力這樣更硬核、實際、具體的小目標——寄托了這么多期待,多少有點像經營一門事業。
這指向年輕人“興趣實用化”的另一層表現,興趣不僅是為了休閑,還要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實際有用。即便是文化娛樂項目,年輕人也嘗試追逐更豐富、更實用的價值。
比如說,在音樂這個類別中,他們填寫的興趣不僅有聽歌、唱歌,還包含相當比例的音樂制作。在興趣鏈條上,很多年輕人不僅要做末端消費者,也意圖當生產者,去收獲別人的熱愛,也嘗試去拿更摸得著的回報。
05
興趣追求更強更專業,正發展為新興職業
不管10000個小時定律是否真的成立,當人們把一件事當正經事業去打磨,往往能成就點啥。年輕人的興趣愛好也是如此。
不再用業余來形容愛好,大多數興趣投入者也不想“隨便玩玩”。要搞興趣,就要追求更強更專業。
評估自己在愛好上達到了什么水平時,接近一半的年輕興趣投入者認為自己是“入門級選手,摸到了點門道“,超過2成人認為自己已經是“老鳥級選手,具備一定專業度”。
在任何領域,如果已經具備專業度,就能靠它賺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打破興趣愛好只是玩玩的刻板印象,玩著就把錢給賺了。
一些年輕人足夠專業,興趣就發展為職業,真正成為一種實用技能。我們曾發布過青年新職業報告,其中有一大類新職業,就由曾經那些“不務正業”的興趣愛好發展而來,比如說劇本殺編劇、球鞋鑒定師、職業COSER、潮玩設計師等。
06
由興趣結識同好和情感交流,正成為年輕人擴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
對于Z世代興趣投入者,同好至關重要,過半人會通過尋找同好來發展興趣愛好。
年輕人在尋找新朋友時最看重性格,興趣僅排在第3位。對于年輕人,以興趣為起點的同好,并不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但同好可能更重要。
Z世代成長生活在不確定性、流動性更強的時代,客觀上長期穩定的友情難以維持。他們更自由也更缺少歸屬感,現實中的情感無處安放,所以需要一個共同的容器,去消解孤獨感和不安全感。
興趣同好部落,是當下普遍存在的集體情感容器。
在本次調研中,QQ群/微信群、線下聚會、微博/豆瓣/貼吧等社區或論壇,是年輕興趣投入者與同好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以社交app建群、線下見面聚會和社區分組等形式,建立一個固定的據點,年輕人得以脫離現實身份,以相同的興趣作為標識,組建部落——在另一個研究場景中,我們稱之為亞文化圈層。
不過,擁有共同興趣,是這個同好部落形成的第一步,年輕人要獲得群體認同和歸屬感,還需要更多互動,形成獨特的情感紐帶。
07
興趣成為年輕人彰顯自我、表達自我的重要出口
在年輕人的興趣愛好鏈條中,“自己”“自我”不僅出現于發展興趣的契機口,也存在于目的端——在興趣里自我表達,在表達里強調自我。
前文提到,越年輕,就有越高比例的興趣投入者認為,興趣愛好意味著自我表達;在00后興趣投入者中,這個比例是56.8%。
過去年輕人自我表達可以通過詩歌、散文……如今則更加廣泛,大家在各自的興趣愛好中都可以創造,成為創作者。
這得益于互聯網普及,使得文化工業生產的各個專業化環節,成為普通人也可以獲得的資源。年輕人能更容易地擁有生產技能與傳播渠道,于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文化生產,創造自己的意義、快感與身份認同。
那么,年輕人都想表達什么呢?我們采集了愛奇藝《少年說唱企劃》第1-7期節目中18-24歲年輕說唱愛好者的歌曲歌詞。
從大家歌詞中高頻提及的名詞,我們能看到年輕人創作表達的三個主要方向,關于世界、時間等宏大命題,關于兄弟、媽媽等親密關系,以及關于自我的明天、生活、實力、未來。
我們還特別注意到,大家的歌詞中有很多否定詞,“沒有”“不會”“不同”“不是”“不想”等一系列詞,可以看出,年輕的說唱愛好者們,希望在創作中能表達思考、自辯、反抗、獨特……
比如綜藝《少年說唱企劃》中的選手反返,在歌曲《我就是‘自私’啊怎么樣》中提出了對工具人困境的反抗,不斷遞進強調不想做完全被安排的工作,“我我我不想做你交給我的工作”,重要的是得照顧自己,“我特別想照顧好我自己,照顧不止身體還有情緒”,反抗的核心解法在于“自私是焦慮的解藥”。
以上就是我們此次調研的主要內容。
我們用實用、歸屬、自我來總結年輕人的興趣生活。
實用指年輕人的“興趣實用化”,也可以理解為“實用興趣化”。討厭被工具人,討厭嵌入被安排的、不能自主的規則中,希望賺錢、工作等既定的人生程序也能是自己感興趣的,于是索性嘗試將興趣發展為謀生技能,在傳統工作中創造興趣新玩法,希望人生可以因熱愛而活。
在這次調研的結尾,我們還問了大家人生的意義寄托于哪里,被選最多的答案是實現熱愛。
現實孤獨成為常態后,尋求歸屬成為這屆年輕人的重要命題?;ヂ摼W幫助他們脫離現實身份、通過興趣重構自我,以此找到同好和部落。于是學習獲得技能、消費獲得品味和符號、交流創造話語體系,以此跟其他群體區分開來,形成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而自我是貫穿年輕人整個興趣鏈條的價值關鍵詞。熱愛來源于自己真的被觸動,也可能是被綜藝、視頻、社交媒體等共同塑造的,但在決定的當下,標準就是自己。投注熱愛的目的也是為了自我,表達自我、身份認同、自我思辨、為自己而反抗、實現自己的價值……
維蕾娜·卡斯特在《無聊與興趣》一書中說到:“興趣定義的是一個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價值……我們的‘感興趣’展現了我們積極和富有創造性的生活中的某樣東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是以什么樣的強度去面對和塑造我們的生命主題?!?/span>
在這個意義上,實用、歸屬、自我,關于興趣,也關于年輕人更廣意義上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