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六大業務集團未來可以獨立融資甚至上市募股。再到5月18日正式向阿里云員工發出全員信確認上市時間表—未來12個月內。這意味著阿里云獨立上市靴子已穩定落地。
不過,這一則消息的背后其上市是否時機正好?讓人關切。
一方面,整個二級市場目前流動性不足,阿里云現在上市可能會面臨不小挑戰;另一方面,在愈發內卷的云計算市場,阿里云想要快速突圍也并不容易。
那么拋開各種滿天飛的消息且不談,阿里云真的到了上市的時候了嗎?
01
急于上市,所謂那般?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集團高層其實對分拆阿里云獨立上市早有準備。2021年4月,在阿里巴巴因涉及壟斷被罰款182.28億后,就有消息稱,阿里云在考慮獨立運營并上市的計劃。
那么到了2023年,在未來12個月內阿里云確定上市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是需要其重點考量的?
首先排除成長價值、盈利要求等上市門檻要素。畢竟,阿里云所處云計算賽道的確稱得上技術壁壘很高的高新技術行業,而且近年來,阿里云的營收逐年上升,2023財年,阿里云總收入為772.03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為14.22億元,同比增長24%,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穩定盈利的云計算公司。
也就是說,憑借以上兩維度優勢,可供阿里云上市的地方很多,美股、港股、A股主板都是其理想的上市之地,最不濟還有借道創業板、科創板。
在我們看來,阿里云上市可能基于以下三點需求:
一是上市融資,為業務壯大保駕護航。
阿里云有融資需求,云計算很燒錢已成行業共識,在過去多年時間里,阿里云大規模投入研發、搭建數據中心、大批量采購軟硬件設施等,都考驗著公司的現金流能力。
就說研發費用,同業已上市競爭對手金山云這三年的總研發投入接近30億元,而最近幾年整個阿里集團在技術和研發上面投入每年都超過了1000億。可見,接下來各競爭者們的燒錢程度會越來越大。
二是,如若未來云計算市場進入瓶頸期或衰退期,上市可以提前融資并引入一些外部資源促使公司煥新機。
這一點,涉及到阿里云內部治理,以及投資者更迭變化,我們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不妄加揣測。但據最新財報,一個重要信號是,阿里云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我們也能預見的是,隨著新股東加入,必然對阿里云上市后的市值有所期待與要求。
三是,二級資本市場流動性充足,可以尋求更高的估值。
但如果阿里云此時上市,二級市場似乎并不友好。
當前經濟形勢大家也都看到了,經濟下行疊加俄烏戰爭持續,整個資本市場流動性不足。開年以來,不少科技巨頭股價一跌再跌,更有剛上市的新股科技公司股價就破發。
比如,金山云的股價自4月份達到歷史最高位5.65港元/股后一路下行,跌到如今2.1港元/股,跌幅達62.83%,可見股價接近腰斬。
當然,資本市場瞬息萬變,任何事情都有機會發生,也不可一概而論。上市之后的阿里云股價會如何還需有待時間的驗證。
02
上市關鍵期,阿里云正面臨著什么?
誠然,背靠阿里集團且經過時間和市場檢驗的阿里云想要順利上市如蜻蜓點水,但該如何在面對眾多競爭者芒刺后背下存活下來,則是阿里云亟待解決的難題。
擺在阿里云面前的有兩座大山,愈發內卷的行業環境和如何打通產業融合的壁壘。
毫無疑問,前些年的云計算市場敞口持續向上,阿里云、京東云、騰訊云、金山云等企業各取所長互相搶奪市場,誰也奈何不了誰。
但是,這兩年情況不一樣了,隨著通信巨頭如中國電信云、手機巨頭如華為云的紛紛下場,讓整個云計算市場更加內卷。尤其在國外市場上,阿里云的競爭對手還包括亞馬遜AWS、微軟Azure、IBM、谷歌云等諸多巨頭。
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讓背腹受敵的阿里云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
在戰略上,率先開打價格戰。2023年,頭部云計算廠商都在想方設法突破增長瓶頸時,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親自掛帥阿里云智能督陣,“第一把火”,就是價格戰。4月,阿里云高調宣布其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價格調整將于5月7日生效。
此火一燒,頭部玩家有的跟進,有的觀望。近日,京東云則選擇跟進,高調入局價格戰,并且選擇了此前消費市場上最實在的“比價”玩法,承諾“買貴就賠”,除官網列表定價低于頭部云廠商對應產品外,實際成交單價還將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基礎上再打九折。
事實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弊端尤為明顯,且不議在價格逐漸探底下用戶能否用低價買到不簡配的產品,價格戰本來就對品牌毛利率會產生極大影響,從而縮降利潤空間。
此外,我們知道價格戰一般都會發生在C端消費市場,像云計算這樣著重偏向于B端市場的則很少見,畢竟,B端市場終究不是消費市場,像阿里云這樣率先大規模降價擊穿行業價格底線的做法,是會對行業高質量、可持續和更有價值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可預料的是,在價格戰下阿里云依然可以活得很好,那么要想活得更好,如何打通產業融合則是阿里云始終繞不過去的坎兒和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事實上,在如今AI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之前,云計算業務一直在探索與產業的融合,特別是像大數據存儲、視頻語音數據識別這類數據型云計算技術,普遍采用小模型來解決一些行業中的問題。
雖然這些技術在一些產業上都有落地,但覆蓋廣度和深度還遠不夠。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一個小模型只能解決某一個單點問題。
比如,誤刪、黑客攻擊、操作失誤等都是B端用戶在使用云計算數據庫業務時所遇到的痛點,若要識別這三種行為,則需要對這三個場景進行三次訓練,由于不具備通用性,小模型的應用范圍被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內,同時一起解決掉這些場景問題的落地成本也居高不下。
如今大模型的提出,給云計算業務提供了解決機會,其方式就是用更快的速度融入到更廣闊的產業土壤之中。
也正是基于此,不久前阿里云就宣布將與OPPO安第斯智能云聯合打造OPPO大模型基礎設施,基于通義千問完成大模型的持續學習、精調及前端提示工程,未來在相關場景中展開技術合作打破壁壘。
當然,這個壁壘也是其他各巨頭所面臨的難點,但從整個市場趨勢和各家發力方向來看,產業融合已是行業唯一共識。如何在這點上實現重大突破,也是阿里云未來上市能否講出新故事來提振投資人信心的關鍵。
03
結語
從以往其他公司拆分獨立上市情況來看,繼承了阿里優秀研發及文化血脈的阿里云,可以看作是阿里整個智能云業務生命的延續。
它上市成功與否?以及未來上市能否受到投資市場長期青睞?想必會持續引發整個社會關注。
但在如今日趨擁擠的云計算賽道誰能先形成絕對優勢還沒有肯定答案的大背景下,阿里云面臨的痛點還很多,而唯有爭分奪秒地向前跑,先抓住機會,才有抓住市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