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第二十四次全國愛耳日到來。如這個節日的存在感一樣,生活中聽力不好的老年人隨處可見,可大眾對此大多不以為意。
“年紀大了,聽不清楚很正常”、“聽不到就少聊天唄”、“聽不到反而更安靜,省心省事”。
不僅未受過“聽力障礙”困擾的年輕人這么想,很多老年人也忽視了“聽不清”“聽不到”的危害性。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和中度老齡化大國,中國身患老年聽力障礙慢性疾病的人數規模已非常可怕,中國老年聽障群體規模達到了1.2億,患有中度以上聽力損失的60歲以上老年人數或超過五千萬。
正常聽力可辨別是10分貝到25分貝的聲音,中度聽力損失者已只能辨別41分貝到55分貝的聲音。中度聽力損失人群,對日常語言已有聽覺上的困難,與人交談常感到模糊不清,按照國家標準已經是屬于聽力殘疾,最輕的一種聽力殘疾。
為助力老人聽力問題得到及時關注和解決,騰訊與各地民政部門、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服務組織合作,希望為老人搭建就近可及的聽力健康服務網絡,希望通過“科技+公益”模式,實現聽力健康科普、聽力篩查和咨詢以及助聽器試用等服務。
社會各界開始關注老年人聽力障礙問題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相比于互聯網一代人,他們在解決“生活問題”方面天然弱勢。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曾調研過很多患有聽力障礙的老年人,他們之中除了少數主動佩戴助聽器,很多都是經家里的兒子、女兒強烈要求后才佩戴。深圳一女士,甚至是遠在美國兒子在網絡通話中發現問題,并從美國快遞來助聽器才開始佩戴。
干預率6.5%,誰的鍋?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和《中國聽力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報告測算,中國老年聽障群體規模達到了1.2億。60-69歲人群中,中度以上聽力損失者大概占比17%左右,70-79歲大概是33%左右,80到89歲的區間是48%,到90歲以上的超過60%。聽力損失已成為對老年群體影響僅次于高血壓、關節炎的常見慢性病。不僅如此,聽力損失還是導致老年人跌倒、認知障礙、抑郁等問題的風險因素。
聽力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內耳的感覺聲音的細胞,即耳毛細胞,一般不可以再生,一旦出現壞死將不可逆。它的損傷,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的衰退,因此除了先天性聽力障礙人群外,聽力問題會隨著人的年齡變化而發生率上升。
這樣一種易發覺、常見的慢性疾病,可實際干預率僅有6.5%。也就說,一百個聽力障礙老年人中只有不到七個佩戴了助聽器。導致干預率如此之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社會對老年聽力障礙干預的認識不足。大部分老年聽力障礙是漸進性發生的,這種緩慢的過程往往會令人“習慣成自然”。許多老年人會因為聽不清產生自卑心理,減少和外界的溝通。家中年輕人往往以為長輩“不愛說話”、“不想搭理人”,未能主動幫助老年人解決問題。相關調研發現,我國耳病患者接受過聽力檢測的僅有7.4%,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在過去一年接受過聽力檢測的僅為8%。
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曾訪談過一位深圳的老人,因為早期是“間歇性”聽力障礙,時好時壞,曾被女兒吐槽“我要是跟你說好聽的,你就都聽見了。說不好聽的,就聽不見。”老人無法解釋清楚其中緣由,只好任由女兒埋怨,最終變得孤僻。
第二,線下聽力健康服務網點稀缺,跟不上老人需求。目前老人聽力相關的服務網絡主要有兩條,一是去醫院就醫,二是到專業的助聽器驗配店。先說第一個,大部分醫院并沒有專門的老人聽力障礙相關的科室,老人需要到醫院的耳科、耳鼻喉科才能獲得專業的檢測。考慮到中國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醫院網絡無法解決龐大老年聽力障礙人群的聽力服務需求。而受限于市場規模小,全國助聽器驗配店數量并不多(不足一萬家),加之老人腿腳不好出行半徑短,導致老人聽力健康服務需求無法獲得滿足。
華東師范大學康復科學系教師、聽力學實驗室負責人趙航介紹,大部分的老年性耳聾,實際上是沒有藥可以治的,去醫院診斷以后,可以考慮助聽器。
而助聽器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買回家戴上就行”,根據聽力障礙患者個體差異和所處環境的不同,老人佩戴的助聽器需要往返服務網點多次,校準之后才能很好的解決聽力問題,后續助聽器保養問題同樣需要線下網點的支持。
第三,多種原因導致助聽器接受度低,“偏見”亟需破除。老年人群體還存在著普遍的“偏見”,多種原因造成該人群對助聽器接受度不高,也是干預率一直保持偏低比例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合格”的助聽器,也需要多次“校準”才能較好地解決老人聽力障礙問題。很多老年人耐心不夠,可能在調試期就放棄了助聽器,并因此產生助聽器“沒用”的偏見,一個人就會影響到十個人,使很多老人忽視佩戴助聽器的作用。
另外,國外助聽器動輒上萬價格,超出大多數老人費用承擔能力。而一部分廉價助聽器,因為只是簡單地把聲音放大,未能較好解決老年人聽力障礙,還有老年人出于“美觀”的心理不想戴。諸如此類的原因,加重了老人對助聽器產品的“不歡迎”程度,客觀上造成了老年人聽力障礙干預率低的現狀。
總結來說,社會認識不足是第一原因,導致很多患有聽力障礙的老人放棄或從未想過進行干預。而線下網點不足,只覆蓋了少數城市、社區,以及老年人對助聽器的群體偏見等,都是老人佩戴助聽器比例偏低的原因。
聽力障礙的危害,并不只是溝通不便這么簡單。認知下降、抑郁癥、危險感知變弱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老人生活的質量。
據趙航透露,目前學術界最關注的問題是聽力損失、聽力下降和老年的失智癥,也就是說俗稱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性。雖然關于是聽力下降導致的阿爾茨海默病,還是說認知下降大腦的損傷導致的聽力下降尚無定論,但有眾多的證據是證明兩者高度相關的。
其實,不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實證,僅想象一下“聽不到”聲音的生活,就會令人心生恐懼,解決老年人聽力障礙問題顯然非常急迫。
線上線下如何破局?
科技向善目前已是騰訊重要的一個標簽。如今,騰訊與多方合作,率先在上海、深圳、廣州、重慶等城市,試點針對老人聽力健康服務的社區服務網絡。3月3日,在深圳蛇口街道的組織和指導下,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等合作開展義診活動,其中包括數字測聽、聽力篩查、專家義診等現場服務,為老人聽力健康保駕護航。
據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產品負責人楊博介紹,目前我國90%以上的老年人都在居家或依托社區養老,按照國家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倡議,騰訊希望與各方共創合作,為老人打造“15分鐘聽力服務圈”,幫助老人了解自己的聽力情況,及早關注、及早干預、及早康復。
從這次活動內容上看,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線上線下資源結合的一種創新模式。面對中國較為嚴峻的老人聽力障礙現狀,這種模式究竟能夠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非常值得去分析和觀察。
早在2022年9月25日的國際聾人日上,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就發布了國內首個集成聽力篩查、聽力科普及聽損模擬的一體化小程序——銀發聽力健康,并推出了“小程序+助聽器+聽力健康服務網絡”的全流程、系統化解決方案。今年全國愛耳日的動作,可看做去年的延續。
第一,破除社會認知層面。針對老年人,該行動提高了老人獲得聽力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從2022年開始,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便與各地民政部門、養老機構、專業協會組織合作,在社區護理站、老年大學、養老公寓等場所搭建老年人就近可及的社區服務網絡,提供從聽力科普、聽力篩查、結果講解、分級導診到助聽器驗配和捐贈的全流程服務;并提出了“15分鐘聽力服務圈”的概念,極大方便了腿腳不便老年人就近檢測自身聽力。
據楊博介紹,銀發聽力健康小程序是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與北京聽力協會,以及聯合國內比較知名的耳鼻喉科的醫學專家、國家標準,并結合海內外的量表去研發相應的數字化產品。而且,在聽力健康服務實施過程中,對那些需要佩戴助聽器但是購買能力不足的老人,也會提供助聽器的捐贈支持。
除了老年人認識的提升,年輕人認識提升或許要更加重要。據楊博透露,一般過年回家的時候,助聽器銷售都會好一些,因為子女對這一塊有一些了解,他們會去買助聽器帶給家里的老人。
針對年輕人,銀發聽力健康小程序上還有一個“聽覺模擬室”的功能入口,模擬了照顧孩子、女兒來電、家庭聚餐、辦公環境等場景,對照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四個聽力模式,模擬出不同的聽覺場景。用戶可以自由選擇,真實體會患有不同程度聽力障礙老年人在不同場景中聽覺情況,這樣可以讓年輕人“感同身受”家中長輩的困擾。當年輕人開始“嚴肅”對待耳背、耳聾問題時,他們積極地參與,會很好地解決老年人聽力障礙干預率低的問題。
第二,AI算法賦能助聽器,簡化校對過程。騰訊基于實時音頻領域多年的積累,天籟自研AI算法幫助國產助聽器廠商將復雜場景下語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85%。AI算法在聲音增強、降噪、還有抑制嘯叫等方面,配合硬件可以很好的滿足老人對助聽器的需要。AI賦能下,千元級的國產助聽器,也能媲美萬元進口助聽器的性能。
而且,過去老人佩戴了助聽器,需要頻繁往返線下服務點校準,費時費力不說,還打擊老人對助聽器的信心。通過AI技術去簡化或縮短校對過程,也會降低老人接觸助聽器的門檻,提升他們佩戴助聽器的興趣。
為了讓老人盡快適應各種聲音環境和恢復聽力,3月3日,銀發聽力健康小程序還正式上線適應性訓練方案。該方案還原了與老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如買菜、電話、家人聚會等,剛剛佩戴助聽器、還在適應中的老人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自由訓練,以加強對于生活中無法聽清聲音的分辨。
第三,多元合作模式、多維度解決問題。隨著全社會對銀發族種種問題的重視,如何讓老人也享受到科技與創新的紅利,已是互聯網公司集體的共識。通過多元合作模式,騰訊可以協同各種資源共同解決老人聽力障礙問題。比如說,上文提到的聯動各地民政部門、街道社區、專業聽力協會與組織等,打造的“15分鐘銀發聽力服務圈”網點就可以深入到老人身邊,就近解決他們的問題。
此外,楊博透露,銀發聽力健康小程序在2023年下半年,想要把數字測聽帶入到騰訊跟老人相關的一些使用產品當中,做這種嵌入式的數字測評。而且還會和騰訊以外的產品進行合作,更大范圍發揮小程序的作用。
想象一個場景,很多專為銀發族開發的一些娛樂類、工具類或社交類APP上,當用戶音量超過某個特定值時,意味著該用戶聽力或已經受損。如果能夠直接聯動到銀發聽力健康小程序上,就可以使聽力檢測前置到老人的日常上網行為中。這對于早發現問題,和聽力障礙知識科普方面都會帶來質的變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遍布多座城市的“15分鐘聽力服務圈”只是一個開始,解決銀發族聽力問題還有非常多的困難要克服。
從最早全社會忽視老人聽力障礙問題,到1998年確定每年3月3號為全國愛耳日,直至今天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的關注,無不反映了大眾對銀發族聽力問題重視程度的上升。當下,科技公司們也將人工智能、小程序、芯片等新技術、新應用,賦能到聽力障礙的科普、檢測、硬件到服務的全鏈條上。相信隨著這些舉措的同步推進,老人聽力障礙問題將在未來的時間里逐步緩解。